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独勤心务物,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时司徒辞讼,久者数十年,事类溷错,易为轻重,不良吏得生因缘。因缘谓依附以生轻重也。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类相从。昱奏上之,其后公府奉以为法。

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黄门侍郎鲍德素敬宠,说宪弟夏阳侯瑰曰:“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几微言微细也诚伤辅政容贷之德。”瑰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为太山太守。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而宠与中山相张郴、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为大司农,郴太仆,顺左冯翊。

后转广汉太守。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宠到,显用良吏以为腹心,讼者日减,郡中清肃。先是洛县城南,每阴雨,常有哭声闻于府中,宠使吏案行。还言:“世衰乱时,此下多死亡者,而骸骨不得葬,傥在于是?”宠怆然矜叹,即敕县尽收敛葬之。自是哭声遂绝。

宠历二郡三卿,所在有迹,见称当时。十六年,代徐防为司空。宠虽传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相。在位三年薨。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肯视事为高    视事到职办公

B数为显陈舀世便宜  便宜合乎时宜之事

C瑰亦好士,深然之  好士优秀的读书人

D宠闻而 疑其故,使吏案行  案行调查巡视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荀,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B.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    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C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    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D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宠勤心物务,颇有才能。他不受“不肯视事”世风的影响,专心处理政务平决狱讼,使人心服;还为扭转辞讼的混乱而撰写了七卷《辞讼比》。

B陈宠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在皇帝询问张林可否担任尚书时,他不顾及张林为权贵窦宪所荐,直言以对,以致招来窦宪忌恨,被其贬为太山太守。

C陈宠善于吏治,任人唯贤他担任广汉太守时,面对豪门大族兼并土地、官吏奸邪贪污、诉讼案件繁多的状况,重用贤能官吏,使郡中清平宁静。

D陈宠权高位重,见称于时。他历任两地郡守,位列三卿,所在之处均有事迹被称颂他虽专研法律,却兼通经书,奏议温粹,被称为称职的宰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惟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

(2)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

 

1.C 2.D 3.B 4.(1)自从他在中枢任职(进入中枢机构),谢绝(辞谢)遣散门人,拒绝相知的朋友,唯有一心在公(国家、朝廷)罢了,因此朝廷很器重他。(“枢机”“谢”“器”各1分,句意2分)(2)窦宪等人掌握了朝中大权,常恨陈宠,于是奏请(禀告)太后,让陈宠主管丧事,想趁他犯错的机会(趁他犯错、凭借过错)来中伤他。(“衔”“典”“中”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C项的“好士”应解释为“爱惜人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动词“奉事”的宾语“先帝”后应断句;表被动的介词“见”后的动词“纳任”之后应断句;动词“留”的补语“台阁”后应断句;动词“有”的补语“殊”后应断句;动词“蒙”的宾语“忠能之赏”后应断句;动词“计”的宾语“几微之故”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被贬为太山太守是经窦瑰说情之后的结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枢机”即国家中枢机构;“谢”是谢绝之意;“器”即器重。第(2)句中的“衔”是含恨之意;“典”作动词,即主管;“中”是中伤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陈宠字昭公,是沛国洨县人。他被征召到司徒鲍昱的官署。当时,三府的官员专好交游,以不肯就职治事为高尚。陈宠独自辛勤处理事务,多次对鲍昱陈述当代合乎时宜之事。鲍昱认为他的才能很高,提升他为辞曹,让他掌管天下的诉讼。陈宠所评定审判的案件,没有不让众人满意和佩服的。当时司徒处理官司,久的拖延几十年,事情大都混杂错乱,容易轻重失当,不良的官吏得以罗织罪名、加以构陷。陈宠替鲍昱撰写七卷《辞讼比》。鲍昱上奏把它献给皇上,从那以后,公府尊奉它为法则。 陈宠性情周到缜密,经常讲臣子的道义。自从在中枢任职,辞谢遣散门人,拒绝相知的朋友,唯有一心在公罢了,(因此)朝廷很器重他。皇后的弟弟侍中窦宪,推荐真定县令张林为尚书,皇帝以此事问陈宠,陈宠回答说:“张林虽然有才能,但是平日有贪污行为。”窦宪因此非常忌恨陈宠。等到皇帝驾崩,窦宪等人掌握了朝中大权,常恨陈宠,于是奏请太后,让陈宠主管丧事,想要趁他犯错的机会来中伤他。黄门侍郎鲍德素来敬重陈宠,劝告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说:“陈宠侍奉先帝,很被信任,所以久留台阁,有特殊的赏赐,如今不能因忠诚、贤能而受赏,反而计较点滴的意外,确实有损辅政之人宽容大度的品德。”窦瑰也爱惜人才,认为他说得非常对。因此陈宠得以出京作太山太守。等到窦宪以大将军的身份征讨匈奴时,公卿以下及郡国子弟没有不派遣属下小吏子弟进献、馈赠礼物的,而陈宠与中山相张郴、东平相应顺坚守正道不阿谀逢迎。后来和帝听说了这件事,提升陈宠为大司农,张郴为太仆,应顺为左冯翊。 后来转任广汉太守。西州豪门大族兼并土地,官吏多有奸邪贪污,诉讼案每天以百来数。陈宠到任,重用贤能的官吏,把他们作为心腹,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郡中清平宁静。在这以前,洛县城南,每逢阴雨天气,常在府中听到哭声。陈宠派官吏调查巡视。官吏回来报告说:“世道衰乱之时,这下面有很多死人,他们的骸骨没有能够安葬,或许原因就在这里吧?”陈宠凄怆地哀怜叹惜,随即命令县府将骸骨全部收殓并埋葬。哭声就没有了。 陈宠历任两地郡守,位列三卿,所经历的地方都有事迹,被当时人称赞。十六年(103年),代替徐防作司空。陈宠虽在法律方面有专长,却同时通晓儒学经义,奏议温和纯正,被称为称职的宰相。在位三年去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A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天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    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皿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 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皿仍供不应求。

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一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两块破砖摆在街边或路边,表示此位已占,即使此位整天或更长时间闲着没用,也就这么被占着;图书馆自修室的桌椅上随便放上一个物件就表示此位有主,即使该“主人”整晚自修并不现身,此位也就那么空着。另一种情况是,公交车门刚打开,男女老少拼命往上挤,目的是想占上个好位子;学区房火热,只因家长想给孩子占个理想学位。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占位现象可谓屡见不鲜。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表达连贯。(6分)

凡有聚会,便有闲话。参加聚会的人,带着一袋袋的闲话回家后,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有的人,放一把火,把袋子里的闲话烧个精精光光,点滴不存。难得的是:点火烧时,心无疙瘩;烧毕以后,绝不遗憾。有的人,                                                   (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现在网购已成为许多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购物方式,每年的“双十一”更是网购者的节日。请根据下列图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表一                      表二                          表三

根据表一、表二,2014年双十一”网购有以下特点:                           (不超过10字)                             (不超过15字)                            (不超过15字) 根据表三,网购成交额位列前三位的三省共同特点是:                      。(不超过15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刘文典:是真名士自狂狷

潘剑冰

民国学界的狂人甚多,但是即使在这么多狂人当中,刘文典也排得上号。

刘文典是国内研究《庄子》的权威,在他开设的“《庄子》研究”课上,他有一句经典的开场白:“《庄子》我是不太懂的!”那些初来乍到的同学一听,都想这位老先生没传说中那么倨傲啊,这不是挺谦虚的吗?但刘文典接下来的话就让人大跌眼镜了:“那也没有人懂!” 

刘文典一生引以为豪的学问并不止《庄子》研究一门,在联大时,他还讲过元好问、吴梅村的诗,并且放出大话:“这两位诗人,尤其是梅村的诗,比我高不了几分。”

当然,刘文典最当仁不让的是他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就,他对其子刘平章说:“我的名呢,就是在校勘学方面可以留名五百年,五百年之内可能没有人超过我。”代表刘文典校勘最高成就的《淮南鸿烈集解》和《庄子补正》,至今仍然是研究《淮南子》和《庄子》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不过,刘文典能够狂出全国性的名声,最关键还在于1928年他对蒋介石的冲冠一怒。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到安庆巡视,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蒋介石一到安庆就派人向刘文典传话,准备到安庆大学“训话”。但是这个刘文典竟然以一句“大学不是衙门”拒绝了蒋介石到校“训话”的要求。

其实,刘文典还有很多不狂的时候。

刘文典在国学研究时抱着一种非常虔诚的心态。

刘文典在点校《淮南子》时,曾致信胡适道:“弟目睹刘绩、庄逵吉辈被王念孙父子骂得太苦,心里十分恐惧,生怕脱去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删;多出一字,后人说我是妄增;错了一字,后人说我是妄改,不说手民弄错而说我之不学。所以非自校不能放心,将来身后虚名,全系于今日之校对也。”

校勘《淮南子》需要查阅《道藏》典籍,刘文典听说北京白云观里珍藏有明朝正统年间刊印的《道藏》一部,于是托朋友帮忙住进白云观,得以翻看此典。他在白云观潜心翻检《道藏》,足不出户,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以致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后养息调理了半年方才渐渐好转。

刘文典将“一字之微,征及万卷”作为自己校勘的格言。其学生李埏在向他借阅一本有关唐三藏取经的书时,发现书的天头地脚及两侧空白处都布满了他的批注。注文除中文外,还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傅来苏忆及此事时,不禁感慨老师“其知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七七”事变后,刘文典因故未能及时南下,滞留北平。日本人闻知这位国学大师的名声,极力引诱他出任伪政府之职,但刘文典软硬不吃,断然拒绝。精通日语的刘文典在日本人面前不讲一个字的日本话,他说自己以“发夷声为耻”。

第二年,刘文典在友人帮助下,逃离北平,只身南下,“千里走单骑”来到西南联大,一时传为佳话。后来,刘文典听说周作人变节的事情,义愤填膺,说:“读书人怎么能那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呀!” 

到了1949年,昆明解放前夕,好友胡适邀请刘文典去美国,并为他联系好了在美国的具体去所,甚至为他们一家三口人办好了入境签证,但刘文典谢绝了胡适的好意,他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思想改造运动中,表现得老老实实的刘文典竟顺利过关。

遗憾的是,即使这样,政治运动最终也没有放过刘文典。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刘文典白天挨批斗,晚上还要加班写交代材料,残酷的政治斗争摧残了他的身体。据其子回忆,有一次批斗会下来,刘文典站都站不起来,最后还是由别人搀扶着,才颤巍巍地回到家里。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刘文典最终没能撑下去,于1958年7月与世长辞了,这个时候他刚撰写整理出《杜甫年谱》和《王子安集校注》的初稿。

(选自《民国课堂》,有删减)

1.刘文典之所以取得学术成就,与他的优秀品质分不开,请结合文本概括这些品质。(4分)

2.你如何理解“读书人怎么能那样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呀”这句话?它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3.刘文典的“狂”在文中有哪些表现,请分点概括。你如何理解他的“狂”?(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