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外滩踩踏事件急救现场,与发生在诸...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外滩踩踏事件急救现场,与发生在诸如地震灾区、马拉松比赛等众多意外伤亡现场如出一辙的是,可以看到外国友人出手相助的娴熟,与国人同胞一贯表现的目瞪口呆与不知所措——两者在生命危难时刻体现出的差距。很多人误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人性冷漠,其实这是中国公共安全知识教育的意识淡漠所致。在中国,除了专业人员,几乎所有的人们都将心肺复苏这样的常识,当成讳莫如深的知识;中国与那些不惜努力传播急救知识的国家相比,差距不在民众的人性,而是贯穿在整个教育中的、对人的生命的敬畏程度。

A.如出一辙       B.目瞪口呆      C.讳莫如深       D.传播

 

C 【解析】 试题解析:讳莫如深:把事情隐瞒得很紧,生怕别人知道。此处应用“高深莫测”。 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常用的词语,以成语为主。对成语本身含义、使用范围、情感色彩尤为重视。成语应用需要结合语境,不能一味强记。归纳解答成语题的几个注意点,褒贬失当、望文生义、对象误用、轻重不当、谦敬错位、修饰失当等,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扰/         /           不容发/黑白相

B.石/         /          /

C.脚/         /           /

D.手/         /           体裁衣/入为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04年,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对他的员工说:“我们没法学比尔•盖茨,目前也没法和李嘉诚相比,因为他们实在太强大了。我的榜样应该是在我前边不远处。犹如你刚开个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是你斜对面的那个比你生意好的饭馆。他的饭馆为什么门口排队的人那么多,而我的店里服务员却比顾客多?我怎么做才能超过他?如果你这么一步步做下去,那成功就不是浮云。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又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十年后,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马云也超过李嘉诚,成为华人首富。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来表达。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文字,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下面一首诗中画线句子所写的画面。(要求至少用到两种修辞手法,字数60—80)(6分)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查看答案

根据语段前后语境的提示,在横线上各填入一个合适的短句,以构成排比。(6分)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熏陶或精神的愉悦。欣赏一篇好散文,          ;吟诵一首好诗,            ;品读一部好小说,          ,阅读一部好剧本,你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篇访谈,完成文后各题。(15分)

年味回归,期待百姓智慧

——冯骥才谈年俗流变

记者:辞旧岁,迎新春。春节将至,我们一边欢喜,一边担忧:春节是不是式微了,年味怎么会变淡了……为什么“年”对我们如此重要,它仅仅是个节日吗?

  冯骥才:其实静下心想一想,国人对“年”的感情并没有淡薄,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春运。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会为了过年这样调动“千军万马”?

我们说年味淡了,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旧日年俗的淡薄,担心满含着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年文化”会丢失。年俗里有我们文明的传统。春节本身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创造,因为在农耕时代,人们生活生产的节律跟大自然的节律一致,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于是人们春播夏养、秋收冬藏,一轮以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所以,在新旧更替时,人们总是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期盼,形成了过年的两个主题——避邪与祈福。你可以看看,我们的年俗里充满了避邪祈福的符号,春联、门神、年画等,都是这两个主题的表现。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主题——团圆。

   现在,生活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受到冲击,于是我们开始害怕,怕迎福的祈求、生活的理想没有了,年的意义丢失了,这是我们着急的心理根源。

  记者:一种习俗,固然称得上是民族的瑰宝,可城市化的进程已经遍及中国,我们的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习俗又怎能有一成不变的空间呢。

  冯骥才:我们已经眼见了许多变化的发生——比如家居装修,我们现在的墙上都贴着墙纸、湖湘绸,没法再挂木版年画了;大门不是两扇而是一扇了,自然就没法再贴一对的门神;没有影壁了,也就没法贴影壁上专用的福字了……在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文化习俗里自然有要消退的东西。这是正常的。

  节日文化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人们的生活需求是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给你的。真正属于老百姓的文化,是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文化。年俗也一样,是百姓自己创造的,他不需要了,自然就放弃了。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缺少新的过年的载体,就好像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山路,来到水边,却还没有建造好渡河的船。所以渐渐有“年味淡了”之感。

    记者:新的载体,这的确是问题的肯綮所在。

  冯骥才:对。在时代转型期,我们的文化有时会出现轮空。当然,也不能说今天对年俗没有创造。比如春节晚会。我们回忆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春节晚会受到了老百姓怎样的欢迎,现在不管老百姓对春晚有多大的意见,但是如果不办了,相信反对的人更多。为什么春晚能在百姓心里站住脚?吃完年夜饭了,老老小小围坐在一起,看一台热闹的晚会。晚会以笑为主题,阖家欢乐,因此春节晚会从来没有悲剧。中华民族有守岁的传统习俗,春晚是陪着人们熬过凌晨零点的。因此说,春晚是我们的一个创造。但和传统民俗不一样的是,春晚是电视晚会,电视是看的,可民俗具有参与性,每个人都是主角,都能尽兴,电视却只能被动接受。所以,人们有些意见,在所难免。

  记者:您曾经这样发问,谁来操办我们的节日?那么,对于春节文化而言,谁来负起这个责任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冯骥才:先给你讲一件事。这两天我收到了一个年轻人寄给我的礼包,里面是他自己做的对联、福字、门神等等。他做的门神不是一对,而是河南传统的单尊门神“独坐天”,正适合今天家居单扇门用。我觉得非常好,这就是一种智慧。现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创造各种新的文化方式,帮助我们的文化渡过难关,使它能够传承下去。这就依靠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国家自觉、地方政府自觉、社会各界自觉,因此我们艺术界、文化界、民俗界都在努力,创造适合今天的文化,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老百姓自己的创造。这个年轻人这么做,说明有人已经开始琢磨这个事了,我觉得要鼓励,要发动民间的智慧。

  另外,我觉得也不需要太着急。因为原有的一整套年文化,是用了将近一千年才创造出来的,现在才一二十年,不可能那么快把年俗完成了。按照民俗学的观点,传承三代才叫民俗。所以现在是一个正在创造、正处于形成中的时期,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思考和创造新的“年载体”,我们完全能够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用自己创造的文化来享受自己的节日。(记者 王斯敏)

                                        (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月28日)

1.如何理解“就好像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山路,来到水边,却还没有建造好渡河的船”这句话的含义?(4分)

2.冯骥才对“春节晚会”提出了哪些看法,其理由是什么?(5分)

3.在当今这时代转型期,应该怎样操办、发展我们的“年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