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扰攘/嚷嚷 寥廓/聊赖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扰/         /           不容发/黑白相

B.石/         /          /

C.脚/         /           /

D.手/         /           体裁衣/入为出

 

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选B项,分别读fǎng \fāng ;lán\nán;qī\ jī。A项分别是rǎng;liáo;jiān\ jiàn,其中“间”是多音字,读jiān或jiàn,当表示“两段时间相接的地方,或介于两桩事物当中及其相互关系”的意思时,读jiān;当表示 空隙、 隔开,不连接、 挑拨使人不和、 拔去,除去、偏僻的小路、参与、偶尔等意思时,读jiàn。C项分别读,diǎn \ diàn;què;fēn。“踮”表示“跛足人走路用脚尖点地”或“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时都读diǎn,常常会受形声字的影响而误读为diàn。D项分别读juàn;shū\ sū;liàng。“疏虞/酥麻”读音不同,常会受到方言影响而读同音;其他两组读音相同,“量体裁衣/量入为出”中“量” 都表示“审度”的意思,所以都读liàng。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04年,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对他的员工说:“我们没法学比尔•盖茨,目前也没法和李嘉诚相比,因为他们实在太强大了。我的榜样应该是在我前边不远处。犹如你刚开个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是你斜对面的那个比你生意好的饭馆。他的饭馆为什么门口排队的人那么多,而我的店里服务员却比顾客多?我怎么做才能超过他?如果你这么一步步做下去,那成功就不是浮云。我们既要有像兔子一样的速度,又要有像乌龟一样的耐力。”十年后,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马云也超过李嘉诚,成为华人首富。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来表达。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文字,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下面一首诗中画线句子所写的画面。(要求至少用到两种修辞手法,字数60—80)(6分)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查看答案

根据语段前后语境的提示,在横线上各填入一个合适的短句,以构成排比。(6分)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熏陶或精神的愉悦。欣赏一篇好散文,          ;吟诵一首好诗,            ;品读一部好小说,          ,阅读一部好剧本,你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篇访谈,完成文后各题。(15分)

年味回归,期待百姓智慧

——冯骥才谈年俗流变

记者:辞旧岁,迎新春。春节将至,我们一边欢喜,一边担忧:春节是不是式微了,年味怎么会变淡了……为什么“年”对我们如此重要,它仅仅是个节日吗?

  冯骥才:其实静下心想一想,国人对“年”的感情并没有淡薄,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春运。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会为了过年这样调动“千军万马”?

我们说年味淡了,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旧日年俗的淡薄,担心满含着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年文化”会丢失。年俗里有我们文明的传统。春节本身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创造,因为在农耕时代,人们生活生产的节律跟大自然的节律一致,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于是人们春播夏养、秋收冬藏,一轮以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所以,在新旧更替时,人们总是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期盼,形成了过年的两个主题——避邪与祈福。你可以看看,我们的年俗里充满了避邪祈福的符号,春联、门神、年画等,都是这两个主题的表现。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主题——团圆。

   现在,生活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受到冲击,于是我们开始害怕,怕迎福的祈求、生活的理想没有了,年的意义丢失了,这是我们着急的心理根源。

  记者:一种习俗,固然称得上是民族的瑰宝,可城市化的进程已经遍及中国,我们的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习俗又怎能有一成不变的空间呢。

  冯骥才:我们已经眼见了许多变化的发生——比如家居装修,我们现在的墙上都贴着墙纸、湖湘绸,没法再挂木版年画了;大门不是两扇而是一扇了,自然就没法再贴一对的门神;没有影壁了,也就没法贴影壁上专用的福字了……在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文化习俗里自然有要消退的东西。这是正常的。

  节日文化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人们的生活需求是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给你的。真正属于老百姓的文化,是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文化。年俗也一样,是百姓自己创造的,他不需要了,自然就放弃了。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缺少新的过年的载体,就好像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山路,来到水边,却还没有建造好渡河的船。所以渐渐有“年味淡了”之感。

    记者:新的载体,这的确是问题的肯綮所在。

  冯骥才:对。在时代转型期,我们的文化有时会出现轮空。当然,也不能说今天对年俗没有创造。比如春节晚会。我们回忆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春节晚会受到了老百姓怎样的欢迎,现在不管老百姓对春晚有多大的意见,但是如果不办了,相信反对的人更多。为什么春晚能在百姓心里站住脚?吃完年夜饭了,老老小小围坐在一起,看一台热闹的晚会。晚会以笑为主题,阖家欢乐,因此春节晚会从来没有悲剧。中华民族有守岁的传统习俗,春晚是陪着人们熬过凌晨零点的。因此说,春晚是我们的一个创造。但和传统民俗不一样的是,春晚是电视晚会,电视是看的,可民俗具有参与性,每个人都是主角,都能尽兴,电视却只能被动接受。所以,人们有些意见,在所难免。

  记者:您曾经这样发问,谁来操办我们的节日?那么,对于春节文化而言,谁来负起这个责任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冯骥才:先给你讲一件事。这两天我收到了一个年轻人寄给我的礼包,里面是他自己做的对联、福字、门神等等。他做的门神不是一对,而是河南传统的单尊门神“独坐天”,正适合今天家居单扇门用。我觉得非常好,这就是一种智慧。现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创造各种新的文化方式,帮助我们的文化渡过难关,使它能够传承下去。这就依靠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国家自觉、地方政府自觉、社会各界自觉,因此我们艺术界、文化界、民俗界都在努力,创造适合今天的文化,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老百姓自己的创造。这个年轻人这么做,说明有人已经开始琢磨这个事了,我觉得要鼓励,要发动民间的智慧。

  另外,我觉得也不需要太着急。因为原有的一整套年文化,是用了将近一千年才创造出来的,现在才一二十年,不可能那么快把年俗完成了。按照民俗学的观点,传承三代才叫民俗。所以现在是一个正在创造、正处于形成中的时期,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思考和创造新的“年载体”,我们完全能够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用自己创造的文化来享受自己的节日。(记者 王斯敏)

                                        (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月28日)

1.如何理解“就好像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山路,来到水边,却还没有建造好渡河的船”这句话的含义?(4分)

2.冯骥才对“春节晚会”提出了哪些看法,其理由是什么?(5分)

3.在当今这时代转型期,应该怎样操办、发展我们的“年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6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钟声”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助兴,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后一层意义的钟声,逐渐具有了较丰富的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这就是西方哲学家所感悟的钟声所暗示的“精神时间”。在中国古代,钟声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他的《过香积寺》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佛教所说的“空寂”,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都源于宗教,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作为某种庆典助兴的音乐。

C.在西方,钟声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在中国,“钟声” 既是宗教乐声也用于庆典。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精神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E中国古代诗人诗里的钟声,往往含有宗教的精神情感意味,但也具有特定的有审美属性。

2.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B.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C.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3.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请简述。 (4分)

4.试用文中的观点简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中钟声的多重涵义。(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