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鲁藜的一首短诗,按要求作文。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

阅读鲁藜的一首短诗,按要求作文。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根据诗歌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看清自己别把自己看得太重 人,总是会把自己看得太重,这是人之常情,这并没有错。但我仍就要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否则你所付出的代价和你所认为自己的重要性是成正比的。 爱美,对于我们来讲是无可厚非的。或许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经历,当穿上新衣服去上学时,听到别人“惊奇”地说“哦,你的新衣服很好看”,我们的心里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不仅是为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而高兴,更是为自己在别人的心中有一定的分量而雀跃。可是,当一天都无人问津时,我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地让别人注意到我们的不一样。如果说别人注意不到我们是在我们的身上划下一个伤口,那么我们想法设法得到“你今天和平常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回答无疑是在我们的伤口上无情地撒下一把盐巴。个中的酸楚就不言而喻了。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出生成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口人坐在大餐厅中。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里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柜子中,想等到大家追寻不着时再跳出来。令小英若诚大为尴尬的是,大家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饭饱,大家离去,他这才蔫蔫地走出来吃了些残汤剩菜。 我们总是把自己看得太重,希望像九曲银河铭记在人们心中,希望像巍峨泰山烙印在人们脑海。殊不知,在茫茫的人海中,我们只是平凡的那一个。漫漫长路,只要经历丰富就能留下足迹,也只能用心去体验,方可留给世间一个坚定的身影。但记住,我们只是茫茫人海中那平凡的一个,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的确,如果这个人没有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或许他在一步步的经历中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家庭,改变了国家,最终改变了世界,那么他将留个历史一个厚重的脚印。 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从此坦坦荡荡; 把自己当作大树,就时时有怕被砍伐的忧虑,把自己当作种子吧,让春雨把你滋润成一棵树苗,然后不断拔节; 把自己当作露珠,就时时有怕被蒸发的担忧,把自己融入大海吧,让潮水把你卷袭成一朵浪花,然后不断汹涌。 把自己看做是一棵小草,一滴水珠,一朵白云吧,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虽是一朵,却能装扮蓝天,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首诗歌。诗歌中的对象是“泥土”,诗歌中列出两种态度,一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其结果是“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一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其结果是“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从这两个角度理解即可,也可以将两个角度结合起来。 (一)最可能、最常见,也是此次作文中最多的立意,就是:在人生道路上,把自己看轻些(或: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这种立意扣题最紧,便于联系实际,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二)做一个平凡的人,或歌颂一个泥土般平凡的人,赞美一个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精神。 (三)奉献精神/自己与众人的关系。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自己也会快乐。 (四)关于快乐和幸福 (1)一个简单的人,一个思想朴实的人,就会容易获得快乐。或:快乐属于如泥土般朴实的人。 (2)那些对事业、工作、学习全身心投入的人,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心旌摇荡,甚至手舞足蹈。 (五)可以谈骄傲与谦虚。 (六)可以谈一些实际问题。如大学毕业生就业。同学中写这个题材的不少,说明大家对这个问题已经比较关注。 (七)关于唱反调。可不可以唱反调?当然可以,根据它的主旨,不一定要认同它的观点。但唱反调,也就是反弹琵琶,不是故意抬杠,故意标新立异,而必须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你的立意,必须有积极意义。如有人把诗歌改为:“老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就时时有被践踏的痛苦/把自己当作珍珠吧/让众人因你而美丽/让你因众人而幸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年龄段

选项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小心落叶

唐元峰

⑴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⑵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

⑶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小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⑷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⑸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绿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⑹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⑺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力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呈现着令人伤感的灰暗!

⑻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及树木来的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⑨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他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还是嘈杂的市井?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扣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无穷绝的枯荣?

⑽小心落叶。

⑾这充满着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⑿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如你投以生命的关注,一股震颤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它却来的比你超脱,比你奔放,比你从容。面对落叶,你的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⒀可否?让我在岁岁的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片木牌:

⒁小心落叶。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2段叙写我们日常匆忙劳碌,以致忽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的生活状态,使下文“小心落叶”的提醒具有了现实意义。

B.第9段,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回顾了树叶的生命历程,对树叶即将离开母体,飘零枯萎,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C.结尾三段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和拟人手法,间接抒情,表达了对落叶的喜爱、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D.面对落叶,作者反思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全文感情基调低沉落寞,赋予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

E.树叶飘落,其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与人生暮年相似。作者运用人人熟悉的落叶做类比,把抽象的人生思考表现的形象易懂。

2.第8段中作者提到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什么?(3分)

3.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的含义是什么?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分别说明。(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970年

【注】曾卓(1922-- -2002年)原名曾庆冠。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9年下放农村。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

1.下列鉴赏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用远处和深谷中的森林、小溪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幽深凄凉的氛围,可见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压抑的,悲凉的。

B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中的树的形象,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

C这棵悬崖边的树尽管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但它依然在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可见这棵树尽管处境艰险却依然乐观,热爱着生活。

D.这棵树有着坚韧、倔强的特点。尽管可能不被理解,“孤独地站在那里”,却“寂寞而倔强”,可见它的坚守。

E.这首诗小巧玲珑,劲健犀利,简练语言中追求着一种"力度",反映了作者人生的大喜大悲转换之快。

2.下列鉴赏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先是远景。“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喻指正义的进步的时代潮流,展示了“树”生存的社会环境,“奇异”是说风具有卓尔不凡的品质。

B.接着是近景。不管处境多么孤寂,“悬崖的树”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向往。“倔强”,体现它逆境中的坚定。

C.最后是特写镜头。树那凌空欲飞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

D.遇磨难而不消沉,经风雨而不易其志,悬崖边的树欲倒却又傲然挺立,可以被看作理想化人格的象征。

3.本诗最后两句能否换成“它似乎即将展翅飞翔,却又像是跌进深谷里”?为什么?(5分)

 

查看答案

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

(1)子曰:“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2)子日:“志士仁人,                        。”(《论语》)

(3)                  ,至微至陋,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滕王阁序》)

(5)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8分)

西楼子

北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