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多。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多。觉得一个人很美,一片风景很美,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乐曲,心里感动,也都可能说“很美”。

《说文解字》从字源上批注“美”,把“美”上下拆开,解释成“羊大为美”。

近代研究美学的学者,有人认为“羊大为美”,指的是人类最初吃羊肉的快乐。“美”这个字,因此应该起源于味觉。

这一派学者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并未获得美学界一致的同意。一般人也以为,目前我们用到“美”这个字,还是有比较多的“精神”“心灵”的内涵的。觉得一个人很美,觉得一片风景很美,欣赏绘画,聆听音乐,心情上愉悦丰富的感觉,似乎与“吃羊肉”的快乐有所不同。

“美”这个字,由“羊大”二字合成,是否与吃羊肉有关,在美学领域还有争议。

我们凝视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很美,她的一颦一笑,都变成牵挂,有时对方并不知道,只是自己私下欣赏,心里也满足喜悦.面对一片夕阳,看到西边天上刹那间色彩灿烂的变化,我们看到的仿佛不只是风景,也同时看到了所有生命完成自己时的庄严。春天走到山上,看到满山花朵的绽放,忍不住欢欣鼓舞,想放怀尽情大叫几声。偶然在宁静的夏夜海滨,一抬头看到满天繁星,心中忽然好像被许多喜悦惊讶充满,竟然可以热泪盈眶。

许多生命中的美,并不是物质,没有实际利益,但是,情动于中,留在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却。

“美”好像是心里埋藏很久的记忆,搁置在角落,连自己也忘了,却忽然被触动,深藏底层的生命,一时被呼唤了起来。

吃羊肉,当然有快乐,不只吃饱肚子,也在口腔间留有许多滋味。但是,“吃羊肉”的滋味,毕竟与许许多多内心深处极其复杂的心灵变化有所不同。近代美学因此更精细地分别,把口腔上官能的快乐称为“快感”,心灵上丰富的满足才构成“美感”。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的确,“美”使生命充实了起来。

一个人,如果在饥饿的时候,吃一顿羊肉,无疑是非常大的快乐。空空的胃,被食物充满,一定也是“充实”的满足。但是太过饥饿的时候,狼吞虎咽,甚至饥不择食,就只有感官上的充实,可能连口腔上的滋味都品尝不出。

“品尝”,因此并不等于“吃饭”。

物质缺乏,太过饥饿的社会,人如同动物,只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吃到饱”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在脱离饥饿阶段之后,一直停留在“吃到饱”的满足,口腔中所有复杂的味觉潜能都无法开发。吃得粗糙野蛮,品尝不出酸甜苦辣咸的丰富变化,也就品尝不出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

西方人讲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常常用到“taste”这个词,中国从东汉以后,特别重视“品”;欣赏诗的书叫“诗品”,欣赏画的书叫“画品”,评论人物言行举止性情,叫做“人品”。“品”,也就是“品味”。“品味”两个字都与“口”有关,但已不是用来“吃到饱”的“口”了。

“品”如果不是一个口,而是三个口,一定是口腔的味觉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还是要有比“吃到饱”多一点的精神心灵上的满足吧。

一个人没有“品味”,即便财大气粗,仍然是精神上的穷人。一个社会没有“品味”,物质越富有,精神越是困窘空虚。

(摘自蒋勋《此时众生》)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美”是一个会意字,上下拆开成了“羊大为美”,因此,美起源于味觉。

B.我们时下用到的“美”还包含很多“心灵”的内涵,好像与“吃羊肉”的快乐不尽相同。

C.许多生活中的美虽然没有实际利益,但被其感动就会留下深刻印象。

D.狠吞虎咽甚至饥不择食能得到感官上的充实,却会失去心灵上的“充实”。

E.中国文化一直特别重视“品”,虽然“品味”两个字都与“口”有关,但与“吃到饱”的“口”没有关联。

2.下列对“品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中的“品”就是“品味”。

B.“品尝”并不等于“吃饱”,“品尝”就是“品味”。

C.“品”字三个口,意即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精神心灵有满足。

D.“品味”是就人的精神来说的,它不是财大气粗,不是物质富有。

3.简析文中画线句在全篇中的作用。(4分)

4.请依据文意,对下面的事例作简要分析。(4分)

有人说,清远街道高档轿车随处可见,从轿车里往外扔烟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英国,不论走到哪里,行人总是受到司机友善的待遇,闯红灯是很罕见的。在超市、商场、旅馆里,营业员都彬彬有礼,不会因为遇到外国人而特意宰客,相反他们会对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人给予及时热情的帮助。

 

1.(5分)BD 2.(3分)B 3.(4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可能连口腔上的滋味都品尝不出”的事实,引出下文有关“品尝”与“吃得饱”之间的关系的阐释。 4.(4分)文章认为,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还要在精神心灵上多一点追求。清远人逐渐走向富有,但他们在精神上仍很贫穷;英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人很富有,但他们仍不满足心灵的需求。真正有品味的人不是财大气粗,而是心灵洁净。(要以文中观点来阐释材料中的现象) 【解析】 1. 试题分析:“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本文信息没有不相吻合的地方A.这只是部分美学学者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并未获得美学界一致的同意。C.由原文第七段可知,此处说的是许多“生命中的美”,而非“生活中的美”。E.原文是说,中国从东汉以后特别重视“品”,选项中“一直”的说法不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不正确”是指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选项说法太绝对了,人在饥饿时如同动物,这时的“品尝”只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是“品味”。 做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分为结构上作用与内容上的作用。从“因此”可得出考核结构作用承上启下,从“并不等于”可得出考核结构作用--引起下文。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这类题型必须立足文本,抓住关键“依据文意”,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对相关问题的普遍认识等等),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从轿车里往外扔烟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友善的待遇”“ 特意宰客”“ 闯红灯是很罕见的”,详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克已复礼为仁。                       。(《论语》)

2     ,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4)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桓伊,东晋音乐家、名士。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

1.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简要赏析“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一句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的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也。祖骞、父规,并《南史》有传。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

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武帝嘉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女妻之。及侯景陷建邺,褒辑宁所部,见称于时。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如拜吏部尚书、右仆射。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愈自谦损,不以位地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又其政府臣僚皆楚人也,并愿即都鄢郢①。尝如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中丞刘瑴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栅破,从元帝入金城。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从俱出,见柱国②于谨,甚礼之。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庚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寻加开府仪同三司。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

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让兄弘正自陈来聘,帝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书□。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

(节选自《北史·王褒传》)

【注】①鄢郢:泛指今湖北江陵、襄阳一带。②柱国:柱国大将军省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褒宁所部                 辑:辑录

B.不以位地矜物                 矜物:矜持

C.以建邺凋殘,时江陵殷盛       凋殘:衰败

D.及让兄弘正自陈来          聘:聘请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褒少□姻戚,去来其家②□愈自谦损③褒赠弘让诗并书□

A.于    B.以    C.以     D.因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B.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C.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D.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博览史籍;他的祖父王骞、父亲王规一起著写了《南史》。

B.元帝平乱之后,想迁都到殷实强盛的江陵一带,且朝中许多官员是楚人,他们也愿意迁都江陵一带。然而王褒生性谨慎,不敢直言迁都之事,元都最终迁至建邺。

C.因为亲戚的关系,王褒小时候常来往于萧子云家,并模仿练习他的书法。他的名声虽然敌不过萧子云,但在当时却与萧子云一同受到人们的重视。

D.明帝特别喜欢文学,对当时才华声名最高的王褒与庚信特加亲宠。每次游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后来又命令王褒为自己写的《象经》作注。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武帝嘉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女妻之。(4分)

②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3分)

2)从文中找出两个能说明王褒“性谨慎”的例子。(3分)

 

查看答案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林冲的枪,武松的棒,杨志的大刀,鲁智深的禅杖,都是应了自己的身手才能耍得开,让他们换换家伙儿,保准不是英雄了。

①李逵不会 ②花荣的神箭③人的职业能力是生存行为,不是生命的天才④都在“梁山泊”造反起义的一百零八将个个的武艺高强,可都与他们的天赋有关⑤矮脚虎不会  ⑥鼓上蚤的本事

A.③

B.③

C.⑥

D.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要真正给予违规者以严惩,让违规者对制度与法律心存敬畏,市场才能越来越规范,法律的尊严也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B.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收集到大量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

C.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孩子写一手漂亮字不仅能受用终身,而且能在考试中受益。

D.中国年的全部的意义,就在于团圆;为了团圆,中国“春运”之隆重、之艰辛、之惊天动地,远超当今人类任何一次集体活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