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次,一学生回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次,一学生回家,见几只鸡在树下觅食,便抓一把谷子撒去。鸡见了谷子,争抢着,打斗着。他又连接撒了几把谷子。这下,鸡再也打不起来,相安无事地吃起来。奇怪,这些鸡为何前后变化如此之大呢?“起初你撒了一把谷子,鸡吃不饱,当然会争。后来,你加了几把谷子,鸡见谷子够大家吃个饱,自然就不争了。”父亲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番哲理之言于当今之社会仍具有诸多的借鉴意义。面对各种利益、名誉,我不禁要感叹:“万钟于我何加焉?唯有知足才能常乐也!” 正在苦苦觅食的鸡会因为起初那少量的食物而争斗,一旦拥有了充足的食物,便可以 相安无事。是不是就连这觅食的鸡也懂得“万钟于我何加焉”的含义呢?额外的多余的食物对于鸡来说不如给予同胞分享更有价值,知足了便能在团体中快乐地生 活。于是乎,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万钟于我何加焉? 著名作家张晓风曾经说过:“有一种人,你简直无法用任何东西来增加他,他自己已 是一个完美的宇宙。”这句话来描写能隐于音乐背后的钢琴家朱晓枚再合适不过了。朱晓枚是一位几十年都与钢琴为伴,坚守着音乐隐于音乐背后的钢琴家,她虽过 着简单而清贫的生活,却因此而知足,因为音乐才是她最重要的精神食粮。物质方面的欠缺已足以被音乐的涤荡所掩盖。一袭素衣搭配黑色幕布,坐在黑白琴键旁, 跳跃着灵动的音符。音乐让她知足。于是,她隐于音乐背后,不追名利,只为享受灵魂的洗礼。因为她懂得万钟亦无用也,音乐乃至乐之事。 最美科学家颜宁,未满30岁就被清华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她从普林斯顿大学留学 回国后,带领着他的小团队开始了对膜蛋白的研究。枯燥无趣的研究工作在她看来是那么充满魅力,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让她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我们能从她对 研究工作的喜爱中看到知足,苦和累便成了生活的一个个小插曲。也因为知足,让她的心愈来愈宁静,简单地爱着并从事着自己的研究。比起那些“不是在走穴,就 是在走穴的路上”的只为职称为名利而奔波的研究工作者,颜宁的知足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知足使人常乐,使人心静! 也许你不理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也许你不理解莫扎王妃“王宫是最适合我呆的地方”的新婚预言;也许你不理解孙犁“光明在案有清欢”的恬淡……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因为知足者常乐。 庄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故事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主要对象很明确,就是那几只在树下觅食的鸡;而其中两个人物学生和父亲,在材料中只起陪衬作用,不是主要对象。因此,立意应围绕鸡来确定。 抓一把谷子撒去,几只鸡会争抢、打斗;撒几把谷子过去,鸡再也打不起来,相安无 事地吃起来。鸡为何前后变化如此之大呢?父亲的话做了很好的解释:“起初你撒了一把谷子,鸡吃不饱,当然会争。后来,你加了几把谷子,鸡见谷子够大家吃个 饱,自然就不争了。”换句话说,鸡之所以不争是因为它知足了。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在选定主要对象后,如果材料中对主要对象没有明显的 褒贬倾向时,经常会用到一种方法即肯定立意与否定立意法。所谓肯定立意,就是对主要对象从歌颂、赞美的角度立意,从肯定、赞成其某种思想、观点、行为、潮 流的正确性、正义性、积极性的角度立意。所谓否定立意,就是对主要对象从贬抑、鞭挞的角度立意,从否定、批判其某种思想、观点、行为、风气的错误性、消极 性、反动性的角度立意。 对于材料中的鸡我们先从肯定的角度立意: 鸡见谷子够喂饱自己,就不再去争抢,肯定其这一行为的话,这是一种懂得满足,即 知足常乐的精神,知足就不再生贪心。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在这点上,还真不如鸡,你就是给他们再多的“谷子”,再多的财富,他们也不会 满足。正是他们心无止境的贪婪,导致人间无止境的争斗和悲剧的一再重演。为此,可以立意为:鸡知足,人也要知足。 人类那永无止境的需求和永不满足的欲望膨胀,真可怕,还是功夫皇帝李连杰说得对:“人的欲望越小,人的快乐感就越大。” 再从否定的角度立意: 鸡争抢,是因为谷子不够;鸡见谷子够喂饱自己,就不再去争抢,否定其这一行为的话,这是一种容易满足、小富即安的思想,进一步说是一种贪图安逸、不求上进的表现。为此,可立意为: ①鸡知足,人不能知足。 ②安逸,让人倦怠;有危机感,人才会奋进。 ③追求上进,永不满足等。 联系现实,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危机感,也会失去上进心。 从辩证的角度论述知足与不知足也未尝不可,如: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还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立意: 抓一把谷子撒去,几只鸡会争抢、打斗;撒几把谷子过去,鸡再也打不起来,相安无 事地吃起来。简而言之就是“食少鸡争斗,食多鸡不争”。由鸡及人做一联想,即为物质丰富了,充裕了,人们就不再争抢而相安无事了。这让我们联想到一句古 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说,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也就是说, 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可立意为:大力发展,尽力丰富,能够消除人间无止境的争斗和悲剧。人 只要有口饭吃,什么事都能平安解决,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的“只要中国不产生粮食危机,中国依然能安定的繁荣发展。” 此外,还可以从材料中的两个人物的角度立意: 学生从一件日常生活小事中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增长了见识。为此,可立意为:生活随处是学问,向生活学习知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倾听蛙鼓

杨军

①蛙鼓,顾名思义。夏秋之交,蛙鼓在经过了一年的蛰伏和历练后,终于在一片潮湿的、漫溢着湿润的氛围中开始欢鸣。一声声,如浪如波,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声势浩大中又透出一份精慎细腻,且不烦耳,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②故乡在滇西,那里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蛙鼓栖身的理想之地。在美丽的故乡,我是枕着蛙鼓声长大的。那曼妙动听的蛙鼓,在我听来,如一首清雅高亢的诗,又如一曲遒劲有力的生命进行曲。

③蛙鼓唱起来的时候是激越壮观的。日落西山,当最后一抹红云隐退时,蛙鼓终于沿着清风流动的方向,沿着水草间的缝隙,在草芽拔节、花苞绽放的瞬间来了。开始是一两声,接着是蛙声一片。在乡间的一角,借着空气和微风这无声的翅膀,蛙鼓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脆脆地传过来,只闻蛙声,不见蛙影,让人可以随意想象蛙的模样。

④在乡村的黄昏,张开耳膜,最先听到的一定是这像镰刀放倒麦子一样的放倒夜色的蛙鸣。蛙鼓来时,一如淅淅沥沥的雨声,循序渐进,坚韧激越,恍然间,已是气势磅礴却又整齐有序的一片。屏息静听,又宛如一曲来自城市的金属管弦合奏,如此清丽,如此跌宕起伏,如此雄浑壮观;这时,暮风也微微的、柔柔的,夹杂着泥香吹来了,伴着蛙鼓声拂过人的发梢眉间、眼角耳际……

⑤我常常被那些熟悉亲切的来自蛙鼓的乡音所感动。在灰蒙蒙的城市高楼中,许多陌生面孔的话语和负重的心绪常常将我折磨得不堪憔悴。唯有那欢悦的、了无愁绪的蛙鼓声,飘荡着,拥挤着,声声入耳,从遥远且熟悉的乡间向我的梦境中传来。那一声一声刻进心灵深处的亲切乡音,用它高亢的鼓点快慢有致地抚慰着我的内心世界,愈合我的忧伤,熨帖我的困乏,让我跟随着这生命律动的声音,在灵魂深处与一生走不出的故乡临近。

⑥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它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灵魂深处流淌着生命的韵律。那种源于生命,发自内心的美妙音乐,一如天籁,一丝一丝叩击着耳膜,撞击着生命的动感。

⑦在温暖的乡间,蛙鼓唱的时间长了,累了,随着一声清亮而感染力极强的蛙鸣,更多的蛙鼓便会四声三声,以至两声一声,慢慢的越来越稀薄,瞬间便了无声息,那流动的韵脚也随之化为弥散的音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洇染溶化开去。这时只有人的内心还在强烈地跳跃,在脉搏震颤的节律中感悟那从自然时空中迸涌而出的、富有生命穿透力的鼓点。

⑧蛙鼓这东西又是极富诗意极富含蓄的。不是么?看到一片落叶,听到一声蝉鸣,你或许会想到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一段难忘难了的情。而倾听蛙鼓,你会感到这之中不仅有诗、有情,还有画;有寓意深邃的哲理,也有耐人寻味的意韵。这是对生命的本质感悟。它夹杂着泥巴味、青草味、乡土味的歌唱,是乡村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的确,没有蛙鼓的乡村,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的乡村呢?

⑨蛙鼓最让人受用的不是它的鼓噪,而是它鼓噪中渗透了哲理意味和活力的那种不屈不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蛙鼓给人的永远是一种坚定的无畏的生命韧性,一种激昂的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蛙鼓所昭示的,永远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力的存在。

⑩我曾经痴痴地聆听过蛙鼓,对那种执着的生命表白方式产生了一份浓厚的情结,以至不愿走出那浓郁的氛围。但我终究走出了。我想我是明白蛙鼓的意味的。对我来说,蛙鼓蕴含着简洁、生动的生命过程。在内心需要清洗的时候,在平淡、诗意的生活中偶尔睁开眼睛,张开耳朵,倾听一下蛙鼓,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佛山文艺》2013年第7期,有改动)

1.从全文看,蛙鼓有那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3.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

4.本文写蛙鼓,却多次提到“生命”一词,你认为作者借写蛙鼓表现了那些“生命之思”?

 

查看答案

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4分)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勉励李翊在治学作文上下工夫,希望他能达到古人立言境地。治学作文要像种植果树.施肥养根,等待它结果;像点油灯,加上油,期望它发光;像                 。他说树根深厚的,果实才能丰美灯油充足的发光才能明亮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连贯的短句,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通过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目录、索引等形式组成的文本直观、简明、醒目、概括的,并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的阅读材料。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4分)

  ①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这是共识。

②当然,不可否认这其中确有因医疗不当或过错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医院和医护人员对此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换句话说,患者或其家属依法维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④因为,“过度维权”是刺向医患关系的一把尖刀,既伤人又伤己,其结果只能是“双输”,而不可能是“双赢”。   

⑤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患者及其家属一定要依法理性维权,不可抛开法律而“过度维权”和“过 激维权”。

   ⑥但面对千差万别的疾病和人类医疗技术的局限,也注定了在许多情况下医院和医护人员并无回天之力。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2)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5)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6)                          ,凝绝不通声渐歇。                    (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