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树深情 梅洁 ①今年,初春三月,大地乍暖还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树深情

梅洁

①今年,初春三月,大地乍暖还寒,朋友川儿约我去河南淅川看古树。这是怎样一片擎天立地、沧桑壮烈的生命啊……

②全部被截去蓬勃枝丫的1002棵老树齐刷刷挺立在黄土地上,苍凉而庄严。它们如白发稀疏的老者,高举双臂昂然向天,似呐喊似悲泣,似告别似接迎;它们也如饱经风霜的父亲母亲,伫立在黄土地上,默默地凝视着远方,是在遥望永别的故乡,还是在等待一个殷切的回归?它们更如沉默无言的圣者,在广袤的苍穹下以庄严的气势和难以言说的神韵,向世间昭示着一部无字的历史和亘古的人类命运

③每当我靠近或仰望一个苍老、神圣的生命,我都禁不住屏住了呼吸……

④瞧,那棵千年古柳,树身的空洞能钻进一个人;那棵生长了1200年的黄连,主干上伸出的七根硕大无比的枝干,神祇般苍然向天;那棵700年大叶女贞,依然绿叶苍郁;那棵千年银杏,盘根虬曲,遒劲挺立;还有那棵世间的稀世珍宝乌龙木,还有那两棵同样珍贵的红豆杉……80多个品种的古树从100多个即将沉没的村庄抢救而来。

⑤“抢救”在这里彰显出怎样的功德和胸襟?!

⑥李爱武来了。

⑦这是一个从无数的艰难困苦中打拼出来的创业者。这个勇敢的创业者,如今,又勇敢地将几十年艰辛劳作而赚取的资产几乎全部投进了古树园:1000多棵古树、未来五年要陆续投入的移民文化广场、移民纪念碑、仿古一条街、禅院……李爱武不是大富豪,近亿元的投资用川儿的话说——“押进了身家性命”。这个中年男子没有豪言壮语,他说,“我只是想为父老乡亲们建个回家看看的园子。我这一生若建不起来,我儿子接着建,儿子建不完孙子接着建……”

⑧漫步在四月古树抽芽长叶的季节,李爱武讲述着每一棵古树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⑨移植那棵千年银杏树时,切割下的树枝树叶,原以为村民们会拿回家当柴烧,谁知村民们一枝一叶都不动。他们说,银杏树是村子的神。一位老奶奶走过来抚摸着倒下的树身,泪流满面。她哭着说:你们一定要把它栽活啊!千万不能让它死了啊……

⑩去年春天,这棵银杏树长得不精神,李爱武担心得寝食难安。他天天在园子里转,有时搭个梯子爬到高处看出了新叶没有;有时拿个放大镜看,发现个芝麻粒大的小芽芽都欣喜若狂;他常常不吃不睡,端杯茶在园子里一转就是大半天……

李爱武说,他们每移一棵古树,都要先敬香、放鞭、叩拜,然后对古树说:古树呀,这里要给京津等地调水,马上要被淹了,移民们都走了,现在我把你移到城里去住,那里淹不着……说完话才开始动手移植。

他们像呵护神灵,又像呵护老母亲。

他的一句句,让我感动不已;接下来的一幕幕,更是让人热泪盈眶

清晨,迎着四月的清风,我再次走进古树园,只见满园张灯结彩,锣鼓喧天。700多名回家的淅川移民汇聚到了古树园。他们有从青海贵南县和湖北大柴湖赶来的,有从河南几百个移民安置点被接回来的。李爱武从南阳找来了最好的音响,从淅川请来了移民们最爱看的曲剧。戏台就搭在了古树园,台后是巍峨青翠的大南山,台前是千棵苍劲的古树园,《父老乡亲》的歌声响彻青山树园,也萦绕在静静观看演出的数百位移民的心中。 

为了让京津冀豫四省市人民喝上甘甜纯净的汉江水,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自1959年至2011年,淅川县先后两次向青海、湖北及省内移民37万多人。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太多的苦难。

现在,他们中有的人回来了,回到了古树园。他们一进园就转个不停,急切地寻找儿时村庄的那棵大树。每每找到自己村庄的树,就即刻喊来同村的人,或给古树培土,或全家、全村人站在树前留影。他们给古树鞠躬、磕头,他们在古树前长跪不起……

正午,李爱武在古树园里摆上饭菜,700多名移民围着自己村庄的老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这难道不是世间最动人的风景?这难道不是人类最大的爱心?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美的创举?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故土难离”,什么叫做“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村民一个个被移走了,但村民的心并没有移走,依然深深扎在那在熟悉的乡土里,附着在村庄的一草一木上,是那样的固执、虔诚而又深情。

淅川古树园,一段聚合的岁月,一曲缩写的命运,一处精神的家园。它将与移民同在,与大地同在,与天下善和爱同在。 

(《人民日报》2013年5月22日24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3分)

A.本文叙述李爱武从南水北调工程淹没区抢救古树的义举,主要目的在于抒发他对古树的一片深情,赞扬他的勇敢、无私和大爱,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之情。

B.本文首先描写古树苍凉庄严的特点,引出李爱武抢救古树、建古树园的义举,接着描写移民在古树园祭拜的动人场景,由树及人,卒章显志,层次清晰。

C.文中的“古树”是移民的根,“古树园”是移民寄托情感的家园,因此移民不远千里回到古树园寻根祭祖,借由这些古树慰藉自己永别故土的疼痛和思念。

D.第段写了移民回到古树园给古树培土、磕头、长跪不起等内容,既展示了古树与移民之间亲密深厚的关系,又表达出移民离开故土家园后的浓浓乡情。

E.本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如“瞧,那棵千年古柳……还有那两棵同样珍贵的红豆杉”,又极富抒情性,如“淅川古树园,一段聚合的岁月……一处精神的家园”。

2.试从技巧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3.按照要求回答问题。(4分)

(1)第⑨段划线句“他们说,银杏树是村子的神”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2)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4.读了这篇有关“移民”的文章,联系现实,探究搞好移民安置工作最关键的措施应该是什么?并简要阐述。(4分)

 

1.AE(选对一个1分,全选对3分) 2.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②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内容层层递进(1分);运用比喻,把古树比作老者、父亲母亲、圣者(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古树擎天立地、苍凉庄严的特点(1分)。 3.(1)银杏树见证了村子的沧桑变化,如神灵般庇护着村子和村民(1分);银杏树是村民的精神依靠,体现了村民对银杏树的敬重之情(1分)。(2)第⑬段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1分),承接上文李爱武讲述每一棵古树的故事的内容,引出后文村民回到古树园寻根祭祖的感人场景(1分)。 4.答案示例:我认为移民安置工作的关键在于注重移民心理帮扶,给予其精神抚慰,帮助其重建精神家园。国家常因工程建设移民,如三峡工程移民,或因灾移民,如地震移民等。但中国人普遍存在安土重迁的观念,乡土情结深厚。移民搬迁让他们舍弃自己世代居住的生产、生活环境及根植于这块土地之上的精神家园,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里,背井离乡。这就造成了移民心里的孤独感、失落感。因此,移民安置的关键是心的安置。把移民的心安置好了,才能让他们在新环境中安居乐业。(观点1分,阐述3分。)(其他角度:切实保障移民的物质生活和生产、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既要保障物质生活,也要给予精神抚慰;政府部门及干部工作应阳光、廉洁、公开和透明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表述偏颇,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表现移民的乡土情结。E.所举例证不符合抒情性这一特点。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画线句子中“它们”领起的句子出现了三次,且句子结构相似,因此修辞可想到排比,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在句中很明显。分析时先点明手法,然后再根据这些手法的作用嵌入具体的文章内容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句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本句要抓住一个“神”,再结合第12段“他们像呵护神灵,又像呵护老母亲”来理解;第二问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因为在中间,所以术语要想到承上启下这一术语,然后结合上下文嵌入具体内容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解答时要紧扣“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来考虑。要突出移民安置工作的人文化。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密切联系现实,要体现出个的见地。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句)(6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3)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7)      ,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而位居我上。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陈与义

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辜负可怜枝。

【注】①陈与义:洛阳人,北宋灭亡后,1131年随高宗南奔浙江,该词即作于南渡十年之后。②刘郎:即刘禹锡,洛阳人。他曾因写桃花诗得罪政敌,被逐出京城。多年后白发苍苍再次回到京城,故地重游,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1.词中的“桃花”,既有实写的,又有虚写的,试作简要说明。(3分)

2.“白发刘郎辜负可怜枝”在抒情上很有特色,试作简要赏析。(3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3分)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韩非子•说林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延传

陈寿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节选自《三国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咸其言                          壮:以……为壮,钦佩

B.唯杨仪不假借延                      假借:容忍

C.祎延曰                            绐:告诉

D.延士众知在延                      曲:理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主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        ②羝乳得归

B.①退告人曰                        ②毕礼归之

C.①且魏延何人,当杨仪所部勒        ②常能汉伏弩射杀之

D.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                ②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3.把第I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3分)

(2)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3分)

4.简要概括传主魏延被追斩的原因。(答出三点即可)(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黑匣子

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各类媒体总是在报道中提到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黑匣子名为航空飞行记录器,里面包括数据记录器(FDR)和舱音记录器(CVR)。数据记录器主要记录飞机的各种飞行数据,包括飞行速度、航向以及作用在飞机上的各种外力,如阻力、升力、推力等,共约200多种数据。舱音记录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无线电通话记录器,可以记录驾驶舱以及座舱内乘客、空中小姐甚至劫机者的讲话声。1908年,美国发生了第一起军用飞机事故。此后,随着飞行事故不断发生,需要有一种追忆事故发生过程原因的仪器。二战期间,飞行记录器正式在军用飞机上应用,后来又用到民航飞机上。早期的记录方式比较落后,用的是机械记录的方法,记录在照相纸上,后来发展成为磁记录方式。目前记录的介质是半导体存储器芯片,这种芯片具有足够的数字存储空间来记录CVR提供的2小时的音频信息和FDR提供的25小时的飞行数据。当飞机失事时,依靠黑匣子的应急定位发射机(ELT)自动向四面八方发射出特定频率(例如37.5千赫),类似心跳般有规律的无线电信号,“宣告”自己所处的方位,以便搜寻者溯波寻找。找到黑匣子后,专业技术人员便可通过恢复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数据和声音来调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

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颜色醒目的荧光橘红色。黑匣子的外壳用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制成,以至于能让它在1100℃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炙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在汽油、酸液、海水等液体中浸泡几个月。为了尽可能的安全,它通常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因为尾部是飞机失事时最不易损坏的部位。

现在不少人认为语言在反馈实际情况上不如视觉直接,马航客机的失联也让公众提出了一个疑问:黑匣子这种传统的空难调查方式是否过时?是否应该安装一种设备实时传输飞机各种关键数据到云端,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其实这个疑问在几年前法航447大西洋失踪事件时就有人提出来过。人们设想如果当时能实时传输所有飞行状态参数,也许不会花费一周时间找到残骸,也不会耗费大量财力打捞黑匣子才弄清楚事故经过。

实时传输的技术是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每日飞行在空中的航班有5—7万架次。哪怕有一半的飞机在实时传输数据,需要的带宽量也是巨大的,我们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卫星来处理这些数据。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再和这类特殊事件的发生概率比较一下的话(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即IATA的数据表明过去35年发生的空难未能恢复黑匣子数据的只有11起),可能这种技术暂时是无法大范围采用的。

但类似的技术进步也已经出现,据报道,不少航空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科技水平更高的自动飞行信息汇报系统。每5到10分钟向卫星传输飞行信息,如气压、发动机参数、襟翼位置、飞行高度等,并对发生的任何不正常数据进行即刻传输。这种系统相比实时传输,成本和技术要求都较低。

目前,飞机上不仅使用了黑匣子,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也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一旦出现不正常情况,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在一部手机丢失都能有办法找回的今天,防止大型客机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技术,或许不会让我们等得太久。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装有数据记录器和舱音记录器的黑匣子可记录飞机的各种飞行数据和驾驶舱、座舱里的各种声音,它里面的半导体存储器芯片上最多可以保留25个小时的数据信息。

B.黑匣子的应急定位发射机在飞机发生意外的时候,会自动发射特定频率类似心跳规律的有线电信号,搜寻人员通过跟踪信号就能够确定飞机发生事故后残骸的位置。

C.黑匣子外壳用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制成,能承受空难所造成的强大冲击力、高温以及环境腐蚀等,且一般安装于飞机最安全最不易损坏的尾部。

D.现在使用的黑匣子不是黑色的,为了便于人们搜寻和美观,它被涂上了荧光橘红色。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不仅用在飞机上,还用在了高速火车和汽车上。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我们有足够数量的卫星来处理飞机的实时传输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就可以大范围运用。

B.空难调查设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时传输技术进一步发展将有助于防止大型客机的消失。

C.黑匣子里的数据在空难发生时能较好保存,但不是所有失事飞机黑匣子的数据都能被恢复。

D.黑匣子目前已被应用于高速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当中,提高了人们分析事故原因的准确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