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述字怀祖,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每坐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述字怀祖,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每坐客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尝见导每发言,一坐莫不赞美,述正色曰:“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导改容谢之,谓庾亮日:“怀祖清简贵,不减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

    太尉、司空频辟,又除尚书吏部郎,并不。历庾冰征虏长史。时庾翼镇武昌,以累有妖怪,又猛兽入府,欲移镇避之。述与冰笺曰:“方今强胡陆梁,当畜力养锐,而无故迁动,自取非算。历观古今,鉴其遗事,妖异速祸败者,盖不少矣。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

    述出补临海太守,莅政清肃,终日无事。母忧去职。服阕,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初至,主簿请讳。报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述每受职,不为虚让,其有所辞,必不受。至是,子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述曰:“汝谓我不堪邪?”坦之曰:“非也。但克让自美事耳。”述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及也。”坦之为桓温长史。温欲为子求婚于坦之。及还家省父,因言温意。述大怒,日:“汝竟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坦之乃辞以他故。温曰:“此尊君不肯耳。”遂止。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

但性急为累。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掷地。鸡子圆转不止,便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瞋甚,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既跻重位,每以柔克为用。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

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选自《晋书一·王述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每坐客辨        驰:纵横

B.而述处之恬如也    恬如:安然,无动于中

C.怀祖清简责      贞:坚贞

D.并不            行:施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述真率的一组是   (    )(3分)

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    历观古今,鉴其遗事

莅政清肃,终日无事        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

既云堪,何为复让          掇内口中,啮破而吐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述性情沉稳恬静。王导根据门第征召他为中兵的属官,他看到王导每次说话时,在座的都赞美,

便严肃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使王导为之改容。

B.王述在大事的处理上有见识。庾翼因镇所多次出现妖怪之事,又有猛兽进入官府,于是想要迁移镇

所 

C.王述不讲究那些虚假谦让。儿子坦之曾劝父亲在接受官职时按惯例应谦让,王述认为既然胜任就不

必谦让,并对儿子作出了不如自己的评价。

D.王述性子急躁但能够克制。在一次吃鸡蛋时发生的趣事足以说明他性情急躁,但他担当重任后,却

每每克制自己,有人骂他便躲开而不回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当择人事之胜理,思社稷之长计,斯则天下幸甚,令名可保矣。(5分)

(2)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5分)

 

1.D 2.C 3.D 4.(1)应当选取事在人为的至理、考虑国家的长久之计,这样天下就十分有幸,你的美名也可保全了。(译出大意给2分,“理”、“甚”、“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简文帝时常说王述才能并不高,只凭真诚直率就可以抵得上别人。谢安也赞赏他。(译出大意给2分,“直”、“敌”、“叹美”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D.行:前往,就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结合语境可知,②是表达王述的看法的,表现不出真率这一特点来;③是对王述为政的评价;⑥是描述王述性情急躁。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3】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D.说“有人骂他便躲开而不回应”属理解错误。原文是“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复坐”,王述并 没有躲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理”、“甚”、“令”(2)“直”、“敌”、“叹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述字怀祖,安于贫困坚持节俭,不求名声显赫。性情沉稳恬静,每当遇到座中有人纵横雄辩(辨,通“辩”)。各种说法争论不下时,王述以一种安然的神态对待不同意见。司徒王导根据门第征召他为中兵的属官。曾经看到王导每每说话时,满座没有人不赞美,王述便严肃地说:“人不是尧舜,怎么能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好呢!”王导改换面容感谢他,对庾亮说:“怀祖清白坚贞、简傲高贵,不比他祖父、父亲差,但在旷达淡泊上略微差一点罢了。” 太尉、司空多次征召他,又授予他尚书吏部郎。他都不赴任。担任庾冰的征虏长史。当时庾冰的弟弟庾翼镇守武昌,因多次出现妖怪,又有猛兽进入府衙,庾翼想要迁移镇所避邪。王述给庾冰写信说:“当今强胡嚣张,应当积聚力量蓄养精锐,这样无故迁动,是自己造成失策。历观古今,以往事为鉴,因妖异招来祸败的事,确实不少。应当选取事在人为的至理、考虑国家的长久之计,这样天下就十分有幸,你的美名也可保全了。” 王述出京补任临海太守,治理政事清正严明,终日没有烦心的事。因母丧离职。服丧期满,代替殷浩任扬州刺史。刚一到任,主簿请问尊长的名讳。王述回答说:“先祖、先父,名扬海内,远近都知道;祖母和母亲的名讳不出家门,其余人没有什么可避讳的。”王述每次接受职务,并不作虚假谦让,他如果上表推辞,就一定不受职。到这个时候,他的儿子王坦之劝他,认为依照惯例应该谦让。王述说:“你认为我不能胜任吗?”王坦之说:“不是。只是谦让本来也是好事。”王述说:“既然能够胜任,又何必再谦让呢!别人说你比我强,看来你还是不如我。”王坦之任桓温的长史。桓温想要为自己的儿子向坦之家求婚。等到回家探望父亲,王坦之趁机说了桓温求婚的意思。王述大怒,说:“你竟是个傻子!怎么能够碍于桓温的面子就把女儿嫁给这个大兵呢。”王坦之就找借口回绝了桓温。桓温说:“这是令尊大 人不肯答应罢了。”于是作罢。简文帝时常说王述才能并不高,只凭真诚直率就可以抵得上别人。谢安也赞赏他。 王述因性子急躁造成麻烦。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就下地用木屐齿踩它,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吐掉。登上高位后,每每克制自己,使自己温和。谢奕性情粗暴,曾经生王述的气,用难听的话骂他。 王述一句话也不回应,只是把脸对着墙壁,过了半天,谢奕离开了,王述才回到座位。人们因此称赞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学曾经被人称作感觉学。在我们中国人的感觉中,一切美的东西似乎都可以用一个“和”字来加以统摄。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等,举凡视、味、听、嗅、触诸觉,皆以和为美。“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无论艺术鉴赏,抑或居家行旅,皆追求“和”与“谐”的境界。

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着以“和”为美的观念。那真可说是一个和美的音乐的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伯牙、师旷、师涓都出现在那个年代。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孔子所在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以致季札赏乐成为艺术史上的盛事。那一年,孔夫子年方八岁。在那种弥漫着音乐气氛的环境中,老子、孔子都必然受到艺术的熏染。所以,老子的著作中会有“音声相和”的提法,孔子更不用说,他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家。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的深厚,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孔子所处的时代对于音乐的观念,一直强调着“和”。如《左传》和《国语》都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21年左右周景王准备铸造无射之钟的故事。是时,周景王向乐官州鸠询问关于铸钟之事。州鸠回答说,“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位乐官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皆从“耳之察,和也”的观点出发,不赞成铸造“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的大钟。可周景王就是不听劝阻,依然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

由乐和,渐渐而伸延为政和、民和、人和,一直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伦关系的理想,不能不说明,我们的艺术哲学的观念与生命哲学的观念是多么的紧相契合。“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尧典》)。既和且谐,我们的艺术美学的旗帜,就是我们人民心灵的旗帜,这是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                             

(选自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中和篇》)

1.下列关于“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体现在人的视、味、听、嗅、触各种感觉之中,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

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都给人以美感。

B.“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的 “外适内

和,体宁心恬”,是居家行旅的“和”。

C.以“和”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这一时期出现了伯牙、

师旷等著名的音乐家及和美的音乐。

D.为了体现“和”这一音乐理念,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孔子所在

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特别的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是以“和”为美,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中的鉴赏诗句“予

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也不例外。

B.孔子懂音乐,他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深厚,

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并一直强调“和”的音乐观念。

C.《国语》中记载的乐官州鸠回答周景王询问关于铸钟之事时说的“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

乐,律以平声”,将音乐的“和”与政治联系到了一起。

D.“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是从音乐的角度讲“和”;“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

则是从“和”可以产生的心理作用的角度讲“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这就为

孔子等人受到艺术的熏染提供了客观条件。

B.周景王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正说明了乐官州鸠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耳之

察,和也”的观点,认为周景王不适合铸钟。   

C.人们对“和”的认识,由乐和,到政和、民和、人和,再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

伦关系的理想,是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的。

D.既和且谐,作为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可以说从《尚书·尧典》“声依咏,律和声,八

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话语中就有所体现了。

 

查看答案

阅读尼采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处世之道

尼采

  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

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

读完这首诗你可能有自己的看法,你是否同意尼采的看法?你认为从哪里看这个世界才最美好?请结合你的人生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题意范围之内,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例句:总有乌云屏蔽天空,那一缕穿透云缝的阳光,就像那迟迟到来的正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羽)部下有骑马跟从的壮士八百多人,当夜突围从南面冲出,驰马逃跑。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百姓)早早地煮蚕茧就能抽取蚕丝,早早地纺织就能得到线,用文字来(教)小孩,使鸡和猪快点长成。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来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D.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不是(树木)有能力变硕大和茂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以地秦               下而从六国破之故

B种树               汝之纯明宜其家者

C 智勇多于所溺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

D 不知何名             燕赵之君,有远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