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分野中峰变, 。 (王维《终南山...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分野中峰变,                 。             (王维《终南山》)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不忍登高临远,                ,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4)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6)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7)天长地久有时尽,                。          (白居易《长恨歌》)

(8)溪云初起日沉阁,                。          (许浑《咸阳城东楼》)

 

(1)阴晴众壑殊 (2)怅寥廓 (3)望故乡渺邈 (4)渌水荡漾清猿啼 (5)可堪孤馆闭春寒 (6)官盛则近谀 (7)此恨绵绵无绝期 (8)山雨欲来风满楼 【解析】 试题分析: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要放在平时点滴解决。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壑”“寥廓”“渺邈”“渌”“谀”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杜鹃之笺注         张晓风

⑴郑康成为《诗经》作笺,宋人吴正子为李贺诗作笺,凡是美丽且奥义的东西都需要“笺”,我今且来为千岩之上、万水之畔的杜鹃细细作笺。

⑵对万物,我是这样来判断的:

⑶一切东西,如果真的很好,好到极致,大概终于都会嫁给神话。凡是跟神话无缘的,在我看来,都像新贵乍富,少掉了一些可凭可依的深意。

⑷是故大地有其神话,日月有其神话,星辰和露珠有其神话。此外季节、山川、风俗亦有其神话。群花虽微,其中总有一些像月下突拔的峰头,平白沾得几许天庭幽辉。凡是能和神话结缘的花,总有其特异的风姿。

⑸而其实所谓神话,不就是一番注解的苦心吗?上帝是造物者,人类则是费心为万物一一作注释的人。相对于宇宙的好生之德,我们不都是“述而不作”如仲尼的人吗?我们不能造山造河,所以只好演述它们的美丽。诗人为它们作感性的释义,科学家为它们作知性的缕析,那说神话故事的人却希望寻幽探微,说破万物的潜秘。此外一切画家、音乐家、哲学家不都如小学生面对试卷,在努力地做着注音和解释的题目吗?

⑹因此,回想起来,七岁那年我所以爱上杜鹃花,其实大半原因是由于先爱上了一则神话。

⑺那年春天,我们住在柳州城,房子坐落在山脚下,时时听到风声和鸟声。由于房子是借住的、由于山、由于春天、由于雨雾、由于父亲仍在战线上,童年的我竟也会感应一份客愁。夜深时,我在灯下习字,母亲说:

⑻“这种杜鹃鸟很奇怪,它把自己倒吊在树枝上叫,叫到后来,血都从舌头上滴下来,滴到杜鹃花上,花就染红了。”

⑼春寒犹深的夜里,听到这样凄厉的故事,小小的心不免悸怖颾悚觫,奇怪的是在惊惧之余偏偏不能自禁地喜欢上这种诡异的花。每次站在杜鹃花前,心中亦惨亦烈,想起泣血的故事,但觉满满一丛树上都是生生死死的牵绊。

⑽杜鹃又名山踯躅和映山红,对我而言,初识杜鹃,原是在山上,漫山的红花,是踯躅不忍言去的颜色啊!幼年时,但记得湘黔线上,火车经过湖南、广西一带,竟是在花阵中穿行。那时太小,不知逃难有什么不好,只觉站上小贩卖的腊肠焖饭极好吃,满山满谷的山踯躅极美丽,悠悠的铁轨可以笔直无回的一路开拔下去。

⑾小时候记不住什么湘黔线,却记得一山复一山的杜鹃——虽然不是名种。故土最后的一抹颜色,凄艳艳人,一条光光灿灿照明离人之眼的花之轨迹。

⑿去岁,李霖灿先生和我谈大千先生的故事,他说:

⒀“有一年,大千先生邀我去看杜鹃,他新从瑞典空运回来的黄色杜鹃,极名贵。我去看了,他问我花如何?我笑而不答,他再问,我仍笑而不答。大千先生忽然懂了,洒然大笑说:‘是啦!是啦!我懂啦!这种花,不入法眼,你在云南住过,好的杜鹃品种你见识过的。’我说:‘对了,正是如此。’”

⒁我听那故事,不胜欣羡,此生此世,如能被人说一句:“好的花,她是见识过的!”也就心满意足了。

⒂然后是台北,记忆中杜鹃该开在南方的山城里,台北亦是多雨多山的城,亦有杜鹃烈烈而发。杜鹃几乎是所有校园里的宠花,由于是校园花,也可以算是青春的旗标,智慧的泉柱。台大校园里的杜鹃许多是日据时期种下的,杜鹃这种花竟是愈老愈精神,非常像“知识”,是一种历久不凋的容颜。

⒃前些年,不知为什么,忽然流行起重瓣的洋杜鹃,奇怪的是,许多花虽因重瓣而美丽,杜鹃却偏偏是单瓣的好看。单瓣的杜鹃才有单纯明朗的线条、干净澄定的颜色。而且台湾杜鹃花期长,又耐得各种气候,真是放诸天下亦可骄傲的春华。

⒄杜鹃开到五月,大致谢了,却由于额外的恩宠,台湾又有一种小朵杜鹃来接棒,它们一般开在山里,有时从悬崖壁缝里倒长下来,乍看不免又惊又喜,看来杜鹃真是中国花,好比中国人喜欢《西游记》之后又有《西游记补》,《西厢记》之后又有《续西厢》,这小朵杜鹃看来亦是杜鹃的续篇。另外有种红心杜鹃,也极出奇,大约花中也有隐士高人,红心杜鹃风格高标,竟自顾自地长成一棵树了。看来杜鹃是亦师亦友的对象,与人齐高的可做朋友,硕大成树的可居宗师,至于那小丛小朵的,这是可爱宠娇纵的孩童。

⒅杜鹃无果,是绝对为美而生存的花,再功利的人看到杜鹃也要心软,知道无用也是可以理直气壮的。

⒆杜鹃的花期长,是上天的优惠,但它又不像某些花开是十个月,显得太长,反而失去了季节更迭的喜悦。杜鹃花的花时如情人的乍见与相守,聚是久违的狂欢,离是迟迟的驻步,发乎其不得不发,止乎其所当止。

⒇至于多年前的山城春夜,听母亲说那则极美丽且极可怕可伤的神话,现在想想竟也不惊了。王尔德笔下的红蔷薇,不也是夜莺刺透胸血而染红的吗?人间的欢愉,人间的艳色,背后不都潜藏着生命极挥洒处的最后一滴血吗?

(21)如果杜鹃是一部属于春天的经书,则我此番絮絮叨叨便是解释经书的笺注了。上天啊,能否容我为山作笺,为水作注,为大地系传,为群树作疏注。答应我,让我站在朗朗天日下为乾坤万象作一次利落动人的简报。                                    (有删改)

1.请分别举出一则与日、月有关的中国神话:                            (2分)

2.结合全文信息,为杜鹃花写一份简介。(3分)

 

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⒆段划线句。(4分)

 

4.联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⒇段的作用。(3分)

 

5.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⑷段用词文白相间,既典雅又生动,赞美了杜鹃等与神话结缘的花有独特魅力。

B 第⑼段划线句运用叠词,形象地再现杜鹃啼血的悲情,营造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

C 第⒂段划线句把“经年的杜鹃花”比作“知识”,比喻新奇,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D 本文语言充满诗意与灵性,仪态万千,情感真挚动人,但文章欠缺学者散文的理趣。

6.联系全文,阐述作者为杜鹃作笺的意义。(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作为公共媒介事件的文学      陶东风

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给人的一个重要印象,就是所谓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的边缘化,准确地说是文学越来越远离公共领域,其承载的公共性和公共意义越来越稀薄,被媒介关注并成为媒介公共事件、新闻事件的概率、可能性大大减少。

⑵近些年来,只有当文学被媒介关注、成为公共事件甚至新闻事件之后,才会受到公众关注,才能摆脱所谓“边缘化”的命运。近几年一些受到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文学现象,实际上都是我们所说的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比如韩白论争、中学语文教科书该不该拿掉一些鲁迅作品的讨论等,都是属于媒介化文学事件。

⑶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只有这些 “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似乎还能给今天的文坛注入一些活力,引来一些关注。当然,在那些坚守审美自律立场、艺术自律精神的人看来,恰恰就是这种来自公共性的“活力”导致了文学的死亡。不管是活力也好、死因也罢,文学必得成为公共媒介事件、新闻事件,才能引起公众,也包括大多数批评家的兴趣。诚然,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一个纯文学的时代,但它却是一个疯狂渴望新闻的时代,是一个没有了新闻就会不知所措的时代。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为媒介公共事件的文学现象大多是由媒体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家“炒作”起来的。

⑷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的特点是:它们全部不是纯文学或纯审美的现象,而是和其他公共问题、社会问题紧密交叉在一起的,比如教育、伦理道德、公民素质问题等。但是在这个媒介普遍低俗化和商业化的时代,加上很多大众对于私人隐私的窥探欲,所谓媒介化的“公共事件”也可能只有公共性之名而没有公共性之实。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因为被媒介化而赢得了知名度和可见性,却缺乏和公共利益的实质性关联。

⑸那么,                                ?由于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现象,而是以文学为缘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对于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我们不能完全以审美的、文学的标准来进行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媒介文学事件之后是否留下传世的文学作品或伟大的文学观念,而且也要看它是否产生了超越了文学、审美的公共意义。比如“韩白论争”中的语言暴力可以了解网民公民素质的缺失,暴露“80后”理性沟通能力的欠缺。红色经典是否可进入语文教材的讨论,实际上涉及教育理念问题,如何认识革命文化遗产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文学问题,又        文学问题,或者        文学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作为公共媒介事件的文学,我们不应该坚守文学自身的评价标准,至少是不能用纯文学的那套批评话语去把握它,否则就会导致不必要的错位。

⑹遗憾的是,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的缺点,除了其可能产生恶俗的、没有真正公共意义的八卦式媒介事件之外,还有它的非持久性。在一个媚俗的、急功近利的消费主义时代,大凡公共事件、新闻事件都有很大的时效性,难以获得公众和媒体的持久关注。就近来的一些媒介化文学公共事件而言,比如“二锅头”事件,“韩白论争”等,本来都是很有意义的媒介公共事件,但是却无一不是随着媒介和公众的兴奋点的迅速转移而转移,成为短命的媒介事件。

⑺比如,顾彬教授把中国现代文学比作五粮液(喻优秀),把当代文学比作二锅头(喻低劣),并认为个中原因是现代作家多懂外语而当代作家不懂。这个说法本来应该可以引发对于中国文学与语言关系的认真讨论,并获得结实的学术成果,但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无论是顾彬自己,还是顾彬的反对者、支持者,都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看来,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只能挑起话题而不能持续话题,要把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持续下去,我们不能指望媒体,而应该指望学者和批评家及时地接过话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今天的批评家和理论家,既不能一概拒斥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对之嗤之以鼻,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加入炒作起哄的队伍,忘记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性的批评立场;而应该仔细分辨,把其中真正有公共意义的事件分离出来,接过来进行认真深入的学理探究。

⑻但不管如何,作为公共事件的文学提醒我们,文学是多维度的,它可以不进入公共领域,基本上不具备公共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文学的公共性和公共意义。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给“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下定义。(3分)

 

2.根据上下文,推断第(5)段段首的两个问题分别是(3分)

                                                                             

3.第(5)段划浪线句是一个表述严谨的判断句,请将横线处填写完整。(2分)

这些问题是文学问题,又          文学问题,或者          文学问题。

4.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第(7)段列举“二锅头”事件的作用。(3分)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顺应信息时代而发展,其幕后策划者往往是媒体人。

B 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若具有和公共利益的实质性关联,那么它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C 在把握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时,我们应该放弃文学自身的评价标准,以避免产生错位。

D 在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问题上,批评家等目前尚未有效地发挥专业作用。

6.“一年一度关于高考语文作文题的讨论”也属于媒介化文学事件,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评论这一现象。(4分)

 

 

查看答案

请以“争辩需要倾听的风度”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9分)

天目    (明)袁宏道⑴

①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②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③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凡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⑵结室之想矣。

④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睛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注】⑴袁宏道:明朝散文家,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为明代著名散文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⑵出缠:脱离尘世的烦恼        ⑶结室:佛门弟子聚会祈祷     ⑷分:缘分

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作者描述了天目山有七绝,请概括其中“三绝”和“七绝”分别是描述的什么?(2分)

3.对“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荒山偏僻矮小,不足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B、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足以与高贵的客人相配,怎么办?

C、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能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D、荒山偏僻矮小,不能满足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4.作者在第③段中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例分析其妙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10分)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微风浪                        虽大风浪不能

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夜月明

2.下列句子中没有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2分)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请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4.选文第②段的寻访过程的描述,在全文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