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争辩需要倾听的风度”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请以“争辩需要倾听的风度”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争辩需要倾听的风度 记得有位美国女作家曾讲过,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地倾听。确实,倾听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宽容、谦虚的人格,也展示了对他人的尊重。所以我们争辩之时不要忘记要有倾听的风度。 每个人都受自己认知的局限,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比他人知道得更多。因此,学会了倾听,你便有了第三只眼来看自己和这个世界。 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人都是很难看见自己的背面的,同样我们的性格中有缺陷的一面在自己的观察下是极难暴露的。学会倾听,我们可以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此完善我们的人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倾听是完善自我审视的途径。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一次公司会议上被一名技术员指摘公司在网络浏览器的开发上落后于对手,盖茨在沉默了一会儿后承认了他的错误,并向其他与会人员道歉,但这也宣告了微软在经营方向上转型的开始。盖茨后来在说起这件事时说道:“我不想在面子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那是毫无意义的。”“特权确实会让人腐化,但我想保持前进的动力。”盖茨从当年的毛头小伙一跃而成为世界首富,这样的成功并无使他的耳朵被塞住,这是否也能够算做他成功的缘故之一呢? 倾听让我们的判断多了一条途径,但倾听却不能替代分析和判断,我们不光要学会去“听”,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择”。塞纳克说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的错误都是相同的。只要我们的判断建立在充分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它,并坚定地付诸实践。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自傲不等于自信。它看似自信,事实上只是目光狭窄,包容性差的体现。自傲是在以无知作借口,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我们要在倾听与自信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我们心里的那杆秤放平。莎士比亚说过:爱所有人,相信一部分人,从不去伤害任何人。确实,当我们用一颗博爱之心去看待世界,我们的心胸就会更为宽广,从而用一种自信的态度来判断。 学会自信,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一种智慧的态度生活。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几个关键词:争辩、倾听、风度。首先,什么是风度?交朋结友、为人处世,最讲究“风度”二字。良好的风度令人赞赏,让人羡慕,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风度不一定是博学多才,不一定是位高权重,更不一定是财大气粗。风度首先是一种涵养,一种内心的充实,一种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现。风度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言语恰如其分,着装整洁得体,举止温文尔雅,态度自然诚恳,工作兢兢业业,为人诚实守信,生活俭朴健康,见解独到深刻,情趣高雅脱俗…… 其次,本题限制了“风度”的外延,即“倾听的风度”,所以,写作时应写倾听。再次,“争辩”又为“倾听”加了一个限制语,即 “在争辩时需要倾听”。这样才不会离题。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9分)

天目    (明)袁宏道⑴

①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②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③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凡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⑵结室之想矣。

④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睛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注】⑴袁宏道:明朝散文家,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为明代著名散文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⑵出缠:脱离尘世的烦恼        ⑶结室:佛门弟子聚会祈祷     ⑷分:缘分

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作者描述了天目山有七绝,请概括其中“三绝”和“七绝”分别是描述的什么?(2分)

3.对“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荒山偏僻矮小,不足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B、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足以与高贵的客人相配,怎么办?

C、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能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D、荒山偏僻矮小,不能满足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4.作者在第③段中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例分析其妙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10分)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微风浪                        虽大风浪不能

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夜月明

2.下列句子中没有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2分)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请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4.选文第②段的寻访过程的描述,在全文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题目(6分)

江楼夕望招客

唐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海楼”或“望潮楼”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_。(1分)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登楼所见,借山水相接、延绵雄阔的气势抒发了内心茫茫无尽的愁绪。

B.颔联从俯瞰的角度描摹了灯火、星河在水中的倒影,给人以澄澈清新的感觉。

C.颈联对仗工整、想象奇特,将夏夜的月光比作秋霜,渲染出幽静迷离的景致。

D.尾联以调侃的语气作结,邀请友人到江楼纳凉消暑,紧扣了“招客”的诗题。

3.请找出诗中的诗眼,并就其视角的变化分析作者的写景特点。(3分)

 

查看答案

默写(6分)

10、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3、君子生非异也,                   

14、                    ,俯察品类之盛   1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14分)

“用脚后跟想”的犬儒主义

   徐贲(作者为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①常有人说,“用脚后跟想”就知道某件事是对的或错的,可能的或不可能的,等等。这是一个有不同语义的说法。有的是拿它当一个俏皮的比喻,意思是不需要专业知识,只凭常识就能知道;有的是挖苦讽刺,意思是根本没用脑子,瞎想;还有的则是鄙夷不屑、武断、自大、根本不在乎的拒绝,意思是,明摆着的事,不用想也知道。

②传媒学教授亚乃特和亚勒森在他们合著的《犬儒时代的对话文明》一书里,将最后一种用法的“用脚后跟想”称为“习惯性犬儒”,也就是一种不加思考,只凭直觉和条件反射的拒绝和否定。

③我在说理写作课上,曾从这本书里选了几个章节给学生们阅读和讨论,因为他们日常交谈中常会出现类似于“用脚后跟想”的说法。这些说法起到的是终止交谈而不是持续交谈的作用,青少年常用语“无论”(whatever)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表示满不在乎或鄙夷不屑的言语行为,而不是真的有什么实质性的语义内容,表示的是,“不管你说什么,都与我无关”,“不要来烦我”。根据马利斯特学院2009和2010的一项民意调查,“无论” (whatever)被评为“交谈中最惹人生气的用语”,也被普遍视为不礼貌、有冒犯性的公共用语。

④如何在公共讨论中避免因有意无意的不礼貌而伤害到他人?如何让交谈有效地继续下去,而不是一谈就崩?亚乃特和亚勒森的回答是,可以通过“对话的文明”来实现,这不仅需要尊重他人或不同意见,而且还要“尊重话题”,那就是,不要随便把一个话题断定为“不值一谈”、“不值一驳”。“用脚后跟想”就是表示这类“不值”的一个说法。

⑤不尊重话题经常是跟不尊重他人或不同意见一起发生的。在这些不尊重中,亚乃特和亚勒森洞察到一种想不加考虑就否定或拒绝的“习惯性犬儒”,它又叫“不思考犬儒”或“永动型犬儒”。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公共人际关系”有损害作用的犬儒主义。

⑥犬儒主义的特点之一是玩世不恭、语带嘲讽、轻蔑鄙视。它经常是某些个人的“性情”特征——性格、习性、思想习惯、情绪心情、说话腔调。习惯性犬儒主义指的主要不是这类个人性情特征,而是在公共生活中的那种“习惯性、平庸、不考虑的犬儒主义”。这样的犬儒者对讨论问题根本不感兴趣,他抱定自己的成见,对什么都早已有了现成不变的想法。这个想法经常是三种“看穿”的结果:看穿一切人性的自私自利,看穿一切制度的不公正(总是为某些人的私利服务),看穿一切价值的矫饰和虚伪(无非是被某些人利用来掩盖他们的私利)。

⑦习惯性犬儒主义之所以有害,不在于“看穿”,而在于“看穿一切”。不加分辨、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这就变成了一种不加思考、没有判断,只凭条件反射的说“不”。文化研究者凯尔德维尔就此写道,“犬儒主义在社会文化中有它的一席之地,它能洞察言与行的不符,这经常是有用的,也是适宜的。但问题是,习惯性犬儒一概而论,无视那些能够言行一致的人们。习惯性犬儒者丧失了判断何时适宜何时不适宜的能力。他是一个自动的犬儒,对善恶之间的灰色地带的细微变化完全没有感觉。”习惯性犬儒不知道什么应该怀疑,什么应该信任,什么情况下可以怀疑,什么情况下要守护信念。

⑧习惯性犬儒是一种大众性的犬儒,它有反智的倾向。但是,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验性定型的结果。许多人是因为不断被“头脑灵光”的高人愚弄、欺骗、误导,才选择或自称“用脚后跟”来想的。在我们的生活里,确实有不少专家在用“学术”说假话,用貌似高深、精致的理论包装普通人用常识就能看穿的谎言。但是,越是这样也就越需要人们能理性、逻辑地思考,而不是转向犬儒。犬儒一旦成为习惯,变成自动而不加思考的反应,那么再有根据的说服,想影响它也都很难。在这发生之前,说理可以帮助愿意动脑筋的犬儒变得不那么犬儒,对尚未顽固的习惯性犬儒应该也有教育的作用。

【注】犬儒主义:源自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认为美德是幸福唯一的必要条件。他们将自己从世俗价值和传统习俗中解放,变得自给自足,并且回归自然纯朴的生活。到现代,“犬儒主义”这一词在西方则带有贬义,意指对人类真诚的不信任,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

1.请联系全文,说说用脚后跟想在作者观点中的含义(2分)

2.请给文中的“习惯性犬儒主义”下一个定义(1分)

3.文中所说的“习惯性犬儒主义”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③段中“无论”被认为“不礼貌、有冒犯性的公共用语”的原因是排斥一切讨论。

B、“对话的文明”首要的是“尊重话题”,而尊重他人和不同意见是很次要的。

C、形成“习惯性犬儒主义”者表面看是三种“看穿”,其实质是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

D、第⑦段中引用文化研究者凯尔德维尔的话目的是介绍“犬儒主义”的两面性。

E、少数“高人”“专家”拥有话语权的愚弄、欺骗、误导导致了大众性的反智倾向。

F、改变“习惯性犬儒主义”需要在尊重的背景下,理性逻辑地思考。

5.联系社会生活,请你举出与文中所说的“习惯性犬儒主义”相类似的一例,并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