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活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活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阁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耙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祷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已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料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咱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兢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耙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失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撬蓉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展开故事的方式非常巧妙。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老人在树下休息时,向作者讲述了自己,老人歇够了,故事也随即终止,行文流畅自然。

B.福贵买牛时,在新丰市场碰上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正是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福贵的同情,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C.福贵掏钱买牛时,作者重点刻画了赤膊男人和周围人的哄笑,他们的言行与神态侧面烘托了老人行为的不可理解与他这次买卖的不划算。

D.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点出了老人在乡间生活的环境,增添了小说的意味,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和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

E.本文通过老人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他年少时的风光与落魄、与老牛的相遇及相依。老人的经历虽坎坷,但全文基调并不悲凉。

2.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6分)

3.本文主人公福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描写的对象是“老人和牛”,作者为什么以“活着”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8分)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2.(6分)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每点2分,共6分) 3.(6分)①乐观。在五个亲人相继离世后,想想还得活几年,就去买头牛与自己相依为伴。②善良。看见老牛辛苦耕耘了一辈子,最后要被宰杀而流泪,心生同情,就买下这头牛。③安然从容。给牛起名字时,心里美滋滋的,别人说他与牛相像时,他也乐得嘿嘿笑。(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8分)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小说的阅读要注意“五位一体”的分析,结合《祝福》记住各自的作用。 1、标题的作用:点明人物、环境、情节(有时是线索)或暗示主旨。《祝福》主要点明情节,也是文章的线索, 暗示主题,全部鲁镇都在祝福可祥林嫂死去,什么原因,这正是本文的主旨。 2、人物,性格特征是必考的内容,注意分析,要通过各种手法(直接的包括肖像、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和间接描写)分析,可能分析出若干性格,但一定要注意要有理有据,每种性格特征后要有具体的依据还要注意选取和小说主旨关系最密切的作为答案。还要注意次要人物,如柳妈和我,这些人物主要是为重要人物服务的。同时还要指向主旨,如《祝福》中我的作用,我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对现实不满但又不能斗争,采取妥协、躲避的策略,同时又是全文的线索,起到见证人的作用,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揭示主旨,这种社会依靠小资产阶级是没有出路的,这正是作者彷徨的原因。 3、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景,暗示人物心理、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铺垫、引起下文,有时是文章的线索,相互照应,暗示主旨。如《祝福》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其作用是交待当时的社会环境,开通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祥林嫂的命运难、交待一种迷信盛行的社会状况让人物的命运成为必然结果,暗示主旨。结尾的作用是和标题、开头照应,祥林嫂死了可鲁镇还是原样引起人们思考,升华主旨,说明要改变这样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情节,情节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每一处要注意和环境、标题、人物、主旨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特别注意倒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如《祝福》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就有此作用。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上文、开头、标题,升华住址等,还要注意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经常考核的内容。 5、主旨,主要找小说是通过哪些地方表现主旨的。 具体答题时套用即可。 此题是对文章的综合考查,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制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选项A“老人歇够了,故事也随即终止”错误,老人走后还写道作者看见老人和牛的身影,以及乡村的景物,情节概括有误;选项B“正是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福贵的同情,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主要的原因是“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联系到自己也到晚年,所以买下老牛,选项,强加因果;选项D,是对文章结尾作用的考核,“照应开头”牵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概括老人和牛的形似之处,这属于情节概括的题目,在原文中描写老人和牛的内容中提炼关键的句子找到他们性格的各自特征,然后找相似之处。关键句有“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年迈),“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饱尝生活艰辛),“谁料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生命力顽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文中的主要句子有“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这些语句反映出老人乐观、善良、从容等性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对象是小说的标题,探究标题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环境几个角度考虑,首先从环境的角度“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交代社会环境;情节上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主题上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_        ___。(陆游《书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余杭四月

(元)白堤

四月余杭道,一睛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⑦。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

闭门户。

1.“一晴生意繁”中“生意”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一晴生意繁”在整首诗中的作用。(5分)

2.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日:“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日:“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鸟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

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日:“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⑦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于徐                  家:安家

B.应对详                  雅:非常

C.卖所在学田以价官        输:交纳

D.安可                    鬻: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彻里爱护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②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

③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④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⑤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⑥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彻里的曾祖太赤曾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有功而领有徐、邳二州。彻里幼年丧父,由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B.彻里正直敢言。桑哥为相时,利用职权大肆搜刮,百姓苦不堪言,大臣畏惧桑哥的权势,不敢揭发,彻里则毫不畏惧,据理争辩,最终使皇帝醒悟。

C.彻查桑哥时,彻里亲率羽林军抄没桑哥家产,所抄半数为奇珍异宝。接着又奉旨清查桑哥姻族,将他们弃置于街市为奴,大快人心。

D.彻里军纪严明。在担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期间,汀、漳盗寇作乱,彻里率军前去平定,军队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2)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B.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转变。

D.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比尔盖茨在写给高中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列了几项他们在学校里没有学到的事情,其中有这样几条: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严厉,等你有了老板再这样想,老板可是没有任期限制的;

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有不同的定义,他们称它为机遇;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要从中吸取教训;

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听你大谈你是如何酷呆了。

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作出类似区分。

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