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 范兆琪 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

范兆琪

①郑樵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六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和堂兄郑厚在兴化北郊的夹漈山,搭了三间茅屋,谢绝人事,刻苦攻读。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但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

②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他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宋室南迁,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年轻的郑樵也坚决要求抗战,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但因无人引荐,投效无门,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于是只得重返山林,坚持在夹漈山过着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

③为了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郑樵以坚强的毅力,“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做了充分的准备。“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当时,莆田学术文化很发达,藏书家之多,闻名全国。郑樵“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因此,他得以“搜尽东南遗书,搜尽古今图谱,又尽上代之鼎彝与四海之铭碣遗编缺简”。当时人们就曾称赞他说:“惟有莆田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这就为他完成《通志》的编撰,准备了博大深厚的基础。

④郑樵虽博览群书,但不死守书本。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他“结茅夹漈山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野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他还主张读书人要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参合”,以求得“实学”。还要利用实物,来印证书本知识。他这种治学方法比较科学和进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⑤郑樵认为,要编撰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于是他以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校雠学)、图谱、亡书之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清代纪昀等人认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他不愧为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⑥郑樵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大约始于绍兴八年(1138),当时他三十五岁。绍兴十九年(1149),郑樵四十六岁,他感到年纪大了,体力也开始衰退,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他从已经写成的几百卷著作中,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向秘书省进献自己的著作,并呈上一封《献皇帝书》,说明自己三十年来刻苦攻读和勤奋著述的情况。结果得到高宗赵构的嘉纳,把他所献的书“诏藏秘府”。这使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夹漈草堂后,继续著书、讲学。这时他名声很大,四方之士从学者多达两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都辞谢了。

⑦由于侍讲王伧和贺允中的再次推荐,绍兴二十八年(1158)二月,高宗赵构召见郑樵。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取历代之籍,始三皇,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曰《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高宗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底,郑樵又一次来到临安,献上自己的著作。刚好高宗车驾去建康,没有得见。次年春,高宗下诏命郑樵把《通志》进呈;但是诏命下来时,郑樵却已不幸逝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⑧郑樵以毕生的精力,独自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郑樵与刘知几、章学诚并列,认为他的《通志》“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对他做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1988年第12期《文史知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郑樵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由于年轻的郑樵投效无门,于是在夹漈山中编撰史学巨著《通志》。

B.郑樵读书时搜访博览,他利用莆田藏书家多的有利条件,听到人家有书,不管乐不乐意,直到其门求读,不管鼎彝之文还是铭碣遗编缺简他都研究。

C.郑樵三十五岁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四十六岁时将通志编撰完成,他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京进献。

D.郑樵在绍兴二十八年受到高宗赵构的召见,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参照历代典籍,从三皇开始,到五代结束,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

E.本文叙事跨度大,从郑樵的青少年时代到去世,前后几十年;引用资料丰富,有传主的言论,也有别人的评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旧时代学者形象。

2.郑樵写作《通志》,有哪些思想基础?请结合原文的前两段进行分析。(6分)

3.从④⑤两段来看,郑樵在治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和D不给分。 2.(6分)①他有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的宏大理想;②他有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③他有实实在在搞学问,鄙弃不是“实学”的科举文章的求实的研究精神。(每点2分) 3.(6分)①注重实践知识。他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在夹漈山下搭茅屋居住,访问田夫野老,观察动植物;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交流。②读书有计划性。为了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他制订了一个三十余年的研究计划。③读书、研究与著述结合。郑樵在读书研究中,把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每点2分) 4.(8分)观点一: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是出于他的研究学问的需要。①他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不值得学习;②他拒绝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是为了专心著述、讲学;③宋高宗也支持郑樵专心著述,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   观点二:如果他出来做官,更有利于人生理想实现。①他的理想是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如果做官,会更有利于利用朝廷的资源,完成自己的著述;②从宋高宗后来给予他一定官职、支持他专心著述来看,做官会有更优厚的条件,有利于他的著述;③他抱负很大,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如果做官,会更好的造福一方。(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和手法分析要注意准确性,选项A对应的原文“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除“报国无门”外还有以上原因,选项以偏概全;选项C对应的原文“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可见不是“四十六岁编纂完成”;选项D对应的原文“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选项“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错误,曲解文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前两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专心钻研学术”“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对这些语句分类归纳整理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四、五两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十年为……三年为……三年为……五、六年为……八、九年为……”“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整理概括这些内容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是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郑樵”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赞同不做官转行的,适用第一种方式,因为文中能够找到依据,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列举文中的相关的语句整理答案。赞同做官适用于第二种,答题时注意在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陪衬人

埃米尔•左拉

在巴黎,一切都能出卖:愚笨的姑娘和伶俐的女郎,谎言和真理,泪水和微笑。

杜朗多是一位百万富翁,具有独创精神。一天,他萌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开个代办会拿丑来做买卖。在街上,他前面走着一美一丑两位姑娘。一望之下,他领悟到那位丑陋女子正可作为那位漂亮女子的装饰品,这合情合理,合乎逻辑。

为采办一批“货物”,杜朗多费心劳神。他在楼道里、树干上、僻静的角落贴一些上写“征求丑女登门应募”的字条,倒还真有二十五六位漂亮姑娘,哭哭啼啼地来要求工作。她们面临要么挨饿,要么卖身的绝境,巴不得找一个正当职业以自救。这样的结果使杜朗多懂得:只有美女才有勇气承认她们无中生有的丑,而丑女永远也不会找上门来。

杜朗多雇了六七名掮客,对巴黎丑女来一次全面征募。这些掮客很会对症下药:对方急需钱,他们就单刀直入;和绝不至于挨饿的姑娘打交道,就委婉一些;有些事对讲礼节的人来说是沉重负担,他们却视若等闲,比方说走上前去对一位妇女讲:“太太,我要按天买你的丑。”

杜朗多每天上午验收前一天采购到的“货物”。他身穿黄色睡衣,头戴黑缎子圆帽,四肢舒展地坐在安乐椅中。新招募来的妇女,在他面前一个一个地走过。他身体后仰着,眨眼示意,脸上不时有反感或者满意的表情。有时他甚至站起身来,摸摸招募来的女子的头发,瞧瞧她的面孔,就像裁缝摸摸料子,杂货商察看蜡烛和胡椒的质量。如果被检验的女子相貌真的蠢笨而迟钝,杜朗多就拍手称快,向掮客祝贺,甚至要同那位丑女拥抱。他只录用长得一副令人望而生厌、呆若木鸡、冷若冰霜的面孔的女子。

代办所终于人马齐全,杜朗多便贴出广告——

杜朗多陪衬人代办所

巴黎M街十五号(营业时间为每日上午十时到下午四时)

兹宣告,敝人发明一种新的饰物,其神效可使夫人之天然风韵平添异采。倘夫人不弃,屈驾光临,廉价一试,定会满城倾倒!届时,最丑陋之货色将呈现于夫人之面前,任您视自身之美貌,挑选相应之丑女,使之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价格:每小时五法郎,全天五十法郎。

谨致以崇高敬意。

杜朗多

        注意:价格公平。亲爹亲娘,叔伯姑婶,一视同仁。

广告的功效果然巨大。从杜朗多贴出广告的第二天起,代办所每天都挤满顾客。她们乐不可支地带走自己挑选好的陪衬人。天晓得一位美女倚在一位丑女的臂上有多少快乐?她们即将在别人的丑陋衬托之下增加自己的姿色了。

一位贵妇人前来,营业员把“商品”陈列出来任她挑选,并婉转地发表一点意见。这贵妇把陪衬人巡视一遍,露出满脸鄙夷的神色,嫌这个丑得过分,嫌那个丑得不够,声言谁的丑也不配衬托她的美。营业员天花乱坠地夸奖这个姑娘鼻子歪,那个姑娘嘴巴大,尽管巧舌如簧,也是白搭。

又一位丑得可怕的太太来了,如果杜朗多在场,定会疯狂地以重金相聘。她要雇一个年轻而又不太丑的陪衬人,因为据她说,她只需“稍加点缀”就美丽无比。营业员简直无计可施,他们请她站在一面大镜子前面,让所有陪衬人逐个从她身边走过。结果,她还是荣获“最丑奖”,这才悻悻然地离去,并且还责怪营业员竟敢向她提供这样的货色。

渐渐地,顾客固定下来了,每个陪衬人都有挂好钩的主顾。杜朗多可以踌躇满志了,因为他使人类迈出了新的一步。

当顾客付钱给陪衬人时,后者心在“流泪”,因为她是奴隶,她容貌丑陋。可是,她又穿着华丽,跟风流场上的佼佼者形影相随;以车代步,宴饮于名家菜馆,与荚貌的淑女们以“你”字相称。天真的人还以为她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呢。

我有一个陪衬人,有着火一样的灵魂,她读过不少瓦特、司各特的作品。不知道有谁比多情的和渴求爱情、幸福的驼背的丑姑娘更忧伤了。可怜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小伙子,她的面貌吸引了他的目光,但又把这目光转送到她的主顾身上,就好像把百灵鸟唤到猎人的枪口下。她为别人引来爱情,而她却得不到爱情的温暖。她的主顾在人前装做她的知心朋友,内心却是拿她当奴隶看待的。

当然,一个痛苦的灵魂于进步是无伤大雅的!文明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将来,也许人们会对杜朗多感谢不尽,因为他发明了一种装饰品,给爱情提供了方便。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虚构了一个人拿“丑”来做买卖的故事,叙事生动,语带讽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商品世界里悲哀的艺术图画。

B.杜朗多为求得合适的丑女劳心费神:贴字条,找掮客,穿睡衣,戴睡帽,亲自验看。他精心挑选后,才慎重发布广告。

C.杜朗多陪衬人代办所的广告特意强调“亲爹亲娘,叔伯姑婶,一视同仁”。这价格的公平反映了商品社会人们唯利是图的本质。

D.因为陪衬人的身份,那个驼背的丑姑娘不得不把心爱的小伙子拱手让给自己的主顾,尽管她既有文学修养,又多情善思。

E.美女的主动应募和丑女的有意避之,贵妇的乐不可支和丑女的黯然神伤,陪衬人表面的风光和内心的痛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

2.小说中的杜朗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6分)

4.小说如何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妇姑荷箪食,___    ___。_____________,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

2.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___   ___,金块珠砾, ___   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__,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5分)

2.造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浙江都司,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为神机营副将。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寻以守边劳,进左都督。久之,炒蛮偕妻大嬖只袭掠边卒,官军追破之。土蛮犯辽东,继光急赴,偕辽东军拒退之。继光已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宁都司                      署:代理。

B.嘉靖中职                      嗣:继承。

C.长短兵用                      迭:交替。

D.继光击之仙居                  邀:邀请。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戚继光抗倭功绩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人为神机坐营                 ②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

③贼遁去,乘虚袭台州           ④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

⑤俘馘一千有奇                 ⑥偕辽东军拒退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戚继光自幼性格洒脱。虽家庭贫穷,但喜好读书,精通儒家经典中的大义,后来被提拔为都指挥佥事,到山东防御倭寇。

B.戚继光善于挑选土兵、训练士兵。他发现卫所军战斗力不强,就挑选精悍的士兵,运用独特的训练方法,配备精良的武器,练成了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C.戚继光对倭寇战争屡次取得胜利。先后九次击溃敌军,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士兵训练精良,而且号令严格,赏罚公平。

D.戚继光晚年境遇凄凉。尽管他军功显赫,但是在张居正死后,就被改任到广东,后又被弹劾罢官。傅光宅推荐他,可是戚继光反而被削夺了俸禄,不久死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2)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已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摘编自聂石樵《庄子》)

1.下列对于《庄子》风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此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难以分清。

B.《庄子》的文章结构模糊,是以思想和情感为纽带,把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C.《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它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以多样寓言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

D.《庄子》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数量多,也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因而寓言成为《庄子》采用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

B.以寓言为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C.《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运用寓言的风格,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

D.《庄子》一书之所以寓言数量多,是因为庄子认为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胜于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卮言层出无穷,能够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它出于无心,自然流露,因而在庄子自称的创作方法中位列首位。

B.《逍遥游》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阐发主题,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余音之中。其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C.《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也形成了《庄子》的想象虚构,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的特点。

D.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可见庄子已经超越了当世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