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天 ,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上逛一逛,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天 ,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上逛一逛,他们说:“集市上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门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还生命以“真需” 电影《海上钢琴师》在令人感慨之余更给予人们一个难以释怀的遐思:主人公一九零零甘愿放弃生命与“弗吉尼亚”葬身鱼腹。或许,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份灵魂的安适,而非生命中种种并不需要的可能。 还生命以“真需”,且让我们放弃人生不需的沉重,重拾真需的轻盈,毅然重新上路。 难忘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的确,生活在现代纷华尘世中的人们是否已忘却了真正需求所给予的生命的轻盈,是否已疲惫被不需之物所施予的沉重?我们习惯于拾起人生旅途中毫无价值的粗砺,习惯于忘却本应该轻松自在的轻盈步伐,殊不知,当我们暗自欣喜,以为沿途所谓的“需求”将给我们带来丰盈充足的人生,而真正的人生,却因不堪沉重而轰然仆地。 放弃不需的沉重在于在物欲洪流裹挟下重拾生命最真实的航标;重拾最真实的轻盈在于在纷乱浮华的世界中辨清所需,“择优而从”;还生命以“真需”,不是要你接纳一切生命的赠予,更不是汇你抛却一切的需求欲念,而是以最睿智的思想,以最敏锐的眼光看待需求。回望历史长河,那些在人生之路“浅吟低唱”的文人墨客,硕儒大家,哪个不是寻得人生真正的需求,而换得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快意于轻盈呢? 明代作家袁中郎放弃苏州行政长官一职,因为他真正的需要时与山河唱和,无羁无绊;当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特放弃巨额家族财产,因为他真正需要的是最深沉的哲学思考。法国哲学家蒙田说:“生命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人生苦短,上帝决不允许你在不需事物的羁绊下恍然“柯烂斧锈”,而唯有还生命以“真需”,方能真正享受生命,窥见人生破晓的刹那。 曾国藩有言:“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是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是尽力从之,此谓知命。”事故,人生只在于可为于不可为之间。放弃不需的沉重,重拾生命的轻盈的“真需”,生命即在尽性而为间永恒。 当现代文明的虚荣奢华匆匆而来,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来巧言令色的风行接踵而至,何妨再次举杯,最深沉也最简单,最淋漓也最高昂地道一声:“还生命以真需”,人生亦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对于本则材料,应该在充分挖掘各组矛盾关系(见命题特点)后,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收获”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故参考以下立意: 1.勿因疲于追寻非必需的炫目物质而迷失自我。由此可引申出“摒弃非必需的物质,追寻精神收获”“时尚的、光鲜的东西不一定是好的”等观点。(最佳立意) 2、知足者常乐。 3、简单也是一种幸福。 4、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5、无用与有用。 6、得与失 7.非必需的尽量不要,要学会为自己减负; 8.富有的是精神; 9.恬淡的人生,简单的快乐; 10学会放下; 11.做好人生的加减法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言综合运用。

家家户户都有窗,透过窗,我们可以看见的是一个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请用文字记录一件窗外发生的有意义(情趣)的事情。

要求:(1)使用设问修辞和烘托手法;(2)对该事件有一、两句精彩点评;(3)2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暗影生异彩

季季

①我跟一群十七岁的女孩子聊天,她们问起我平时有些什么娱乐,当时我几乎愣住了。当我提到我的娱乐包括了“暗中静坐”时,那些十七岁的女孩子差不多都睁大了眼睛:仿佛充满了疑惑和惊骇,同时掺杂着一种想要探索真相的兴味。

②其实,不能心领神会暗中静坐的乐趣,是十七岁女孩们的一种本分。她们的生活本就瑰丽多姿,哪知道生存的背后尚有暗影呢?我也曾经十七岁,曾经活得喧哗多姿,曾经充满了泡沫般华丽飞扬的梦幻,而那些,终于都在生存的这条路上渐次挥发,终而远离了。

③我幼时住在乡村,最能领略先作垃圾再作泥土的过程之艰辛与庄严。乡村的农家,大都有一间作堆肥的房子,他们把所有会腐烂的垃圾都堆在那仅有一扇门可供出入的房子里。过了一段时日,垃圾都已腐烂,他们就装进牛车,运到田里去施肥。到了那个时候,它们的身份和价值有了奇异的变质:它们不再是垃圾,不再是堆肥;它们化为泥土,而且化为沃土,使地上的生命因而活得腰杆更直,收获更好。它们消失了本来的自己,但是它们成为能滋养生命的泥土了。

④在我的生命发酵和腐烂的那段时期,我时常想起垃圾、堆肥、沃土之间的逻辑关系。那段时期,我承受高温和沼气的煎熬几至窒息,但是我深知更多的垃圾可以作更多的堆肥,而更多的堆肥可以造就更广阔深厚的沃土。这种逻辑关系看似十分浅显,然而蜕变的过程却是艰辛无比的:那是一种长久的窒息,是只剩一口气的苟延残喘。然而,我自那无窗的、满是恶臭的房子走了出来,在生命这片土地上寻得一处安身的泥土。我依赖这泥土重新滋长我自己,滋长我的儿女;更重要的是,许多过去被窒息了的欲望,又在这滋长的过程中伸出了敏锐的触角。这些触角时常在我脑海里张牙舞爪,跟我的脑子争辩。它们总是跟我的脑子说为什么我在你的生活里长时扮演抽象的角色?为什么我不能在你生存的那方泥土中扎根成长为一种具体的生命?面对那样的抗辩,我只能说:我赖以生存的这方泥土太小了,或许,也太贫瘠了。这方泥土滋长我自己和我的儿女都还嫌贫瘠,怎么再容得下那许多欲望的触角扎根成长呢?

⑤细究起来,这些欲望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和我的生命共存亡的。它们起先也许很小、很少,然而,岁月、情感、天象、知识逐日滋润它们,使它们渐次壮大、日益增多。它们不是蝼蚁,不能一脚就可踩死;它们也不是游鱼,离水即成涸辙。它们是不死的精灵,是固执的恋人:纠缠着你、苦恼着你,却还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美。我于是顿悟了:若连这些欲望都没有,我的生命或将更为庸俗贫乏吧?从这个比较宽容的角度来面对那些挥之不去的欲望,我对它们竟只有心存感激了。天涯觅知音,与君共生死,这偕行的路途是何其庄严啊!

⑥从小我就向往一个比教科书更宽阔渊博的知识的世界,我向往那个静态的世界所呈现的动态世界的相貌。我向往高山大河、波涛壮阔;向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和草原上的牧人;向往神游太空,伸手摘星,翻掌覆雨;向往大博物馆的阴凉、古朴、丰盛;向往原始森林的小径和荆棘。我尤其向往的是许许多多在我内心中澎湃不已的人间角色:小贩、农民、工人、推销员、艺人、精神病患、孤儿……我渴望进入他们的生活,和他们闲话家常,了解他们的爱憎悲喜。我挚爱这些坚忍或者沉默的手足同胞,他们在我内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一个大政治家或大企业家。

⑦我的欲望如许多,而今我却为卑微而繁琐的现实生活所禁锢。我不能出走,不能挥洒自如地去接近那些向往已久的事物,去和我的欲望合而为一。就在这样的困顿无奈中,我终于自寻出路,和我的欲望取得了另一种妥协。白日已尽,俗缘暂失,我在暗中静坐:只见得那许多欲望的精灵都化作实实在在的生命,在我眼前歌咏不止。暗影幢幢,我竟得和它们玲珑相见,灵犀互通了。它们不再仅是脑中的幻影;它们是嶙峋高山,是我航行过的大海,是绿得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是故宫,是荆棘,是一群群劳动者疲乏的脸和枯涩的眼神……我不仅看见,而且我还倾听:草原风声、浪涛击岸、林中猿啸、民歌悠远、牛羊哞哞……这是一片大好风景,一片在暗影中更显得清晰的异彩。只在这时,我才真正地无虞匮乏,充满喜乐;攀登高山,乘风破浪,仿佛都一蹴可就。人生至此,尚复何求呢?而这样壮观的娱乐,又有什么它物可以取而代之呢?

⑧这样的娱乐,或许要被人讥为“只不过又落入梦幻的陷阱罢了”,而我是不在乎这些的。那些欲望,对我来说,也不会是永远的幻影。我不知何时能逐一将它们由幻影化为真实,如今我只知道在每日的暗中静坐里,我能和它们玲珑相见,灵犀互通。而且我相信在这浑噩尘世里,也有许多人俗缘半生,却也能曲径通幽,在暗沉沉的黑影里,瞧见那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

(选自《海内外华人名家名篇选》,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的欲望有哪些?请分点概括。(6分)

2.第③段写乡村垃圾化为泥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④、⑤两段写自己的欲望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4.有人认为本文无非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2.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诗经·氓》)

3.岁暮阴阳催短景,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4.子日:无欲速,无见小利。                           。(《论语·子路》)

5.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辽宁女孩刘丁宁今年以全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香港大学中文系学习,并获港大颁发的72万元人民币全额奖学金,实现了她的大学梦。然而,10月初就传来她辞别港大回高中复读,准备来年考北大的消息。据说除了香港大学网上学习时间比较长,刘丁宁的眼睛不太适应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

一时议论颇多。有人认为,刘丁宁现在的选择说明她懂得放弃,这是一种勇气;而且她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更值得尊重。不过,也有人建议,对于有选择的人来说,在懂得放弃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坚持,坚持更是一种勇气,毕竟放弃也是要有成本和代价的。

对刘丁宁的决定你有什么看法,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

请运用合理的想象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用上环境、细节描写和衬托的手法,不少于150字。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