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暗影生异彩 季季 ①我跟一群十七岁的女孩子聊天,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暗影生异彩

季季

①我跟一群十七岁的女孩子聊天,她们问起我平时有些什么娱乐,当时我几乎愣住了。当我提到我的娱乐包括了“暗中静坐”时,那些十七岁的女孩子差不多都睁大了眼睛:仿佛充满了疑惑和惊骇,同时掺杂着一种想要探索真相的兴味。

②其实,不能心领神会暗中静坐的乐趣,是十七岁女孩们的一种本分。她们的生活本就瑰丽多姿,哪知道生存的背后尚有暗影呢?我也曾经十七岁,曾经活得喧哗多姿,曾经充满了泡沫般华丽飞扬的梦幻,而那些,终于都在生存的这条路上渐次挥发,终而远离了。

③我幼时住在乡村,最能领略先作垃圾再作泥土的过程之艰辛与庄严。乡村的农家,大都有一间作堆肥的房子,他们把所有会腐烂的垃圾都堆在那仅有一扇门可供出入的房子里。过了一段时日,垃圾都已腐烂,他们就装进牛车,运到田里去施肥。到了那个时候,它们的身份和价值有了奇异的变质:它们不再是垃圾,不再是堆肥;它们化为泥土,而且化为沃土,使地上的生命因而活得腰杆更直,收获更好。它们消失了本来的自己,但是它们成为能滋养生命的泥土了。

④在我的生命发酵和腐烂的那段时期,我时常想起垃圾、堆肥、沃土之间的逻辑关系。那段时期,我承受高温和沼气的煎熬几至窒息,但是我深知更多的垃圾可以作更多的堆肥,而更多的堆肥可以造就更广阔深厚的沃土。这种逻辑关系看似十分浅显,然而蜕变的过程却是艰辛无比的:那是一种长久的窒息,是只剩一口气的苟延残喘。然而,我自那无窗的、满是恶臭的房子走了出来,在生命这片土地上寻得一处安身的泥土。我依赖这泥土重新滋长我自己,滋长我的儿女;更重要的是,许多过去被窒息了的欲望,又在这滋长的过程中伸出了敏锐的触角。这些触角时常在我脑海里张牙舞爪,跟我的脑子争辩。它们总是跟我的脑子说为什么我在你的生活里长时扮演抽象的角色?为什么我不能在你生存的那方泥土中扎根成长为一种具体的生命?面对那样的抗辩,我只能说:我赖以生存的这方泥土太小了,或许,也太贫瘠了。这方泥土滋长我自己和我的儿女都还嫌贫瘠,怎么再容得下那许多欲望的触角扎根成长呢?

⑤细究起来,这些欲望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和我的生命共存亡的。它们起先也许很小、很少,然而,岁月、情感、天象、知识逐日滋润它们,使它们渐次壮大、日益增多。它们不是蝼蚁,不能一脚就可踩死;它们也不是游鱼,离水即成涸辙。它们是不死的精灵,是固执的恋人:纠缠着你、苦恼着你,却还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美。我于是顿悟了:若连这些欲望都没有,我的生命或将更为庸俗贫乏吧?从这个比较宽容的角度来面对那些挥之不去的欲望,我对它们竟只有心存感激了。天涯觅知音,与君共生死,这偕行的路途是何其庄严啊!

⑥从小我就向往一个比教科书更宽阔渊博的知识的世界,我向往那个静态的世界所呈现的动态世界的相貌。我向往高山大河、波涛壮阔;向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和草原上的牧人;向往神游太空,伸手摘星,翻掌覆雨;向往大博物馆的阴凉、古朴、丰盛;向往原始森林的小径和荆棘。我尤其向往的是许许多多在我内心中澎湃不已的人间角色:小贩、农民、工人、推销员、艺人、精神病患、孤儿……我渴望进入他们的生活,和他们闲话家常,了解他们的爱憎悲喜。我挚爱这些坚忍或者沉默的手足同胞,他们在我内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一个大政治家或大企业家。

⑦我的欲望如许多,而今我却为卑微而繁琐的现实生活所禁锢。我不能出走,不能挥洒自如地去接近那些向往已久的事物,去和我的欲望合而为一。就在这样的困顿无奈中,我终于自寻出路,和我的欲望取得了另一种妥协。白日已尽,俗缘暂失,我在暗中静坐:只见得那许多欲望的精灵都化作实实在在的生命,在我眼前歌咏不止。暗影幢幢,我竟得和它们玲珑相见,灵犀互通了。它们不再仅是脑中的幻影;它们是嶙峋高山,是我航行过的大海,是绿得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是故宫,是荆棘,是一群群劳动者疲乏的脸和枯涩的眼神……我不仅看见,而且我还倾听:草原风声、浪涛击岸、林中猿啸、民歌悠远、牛羊哞哞……这是一片大好风景,一片在暗影中更显得清晰的异彩。只在这时,我才真正地无虞匮乏,充满喜乐;攀登高山,乘风破浪,仿佛都一蹴可就。人生至此,尚复何求呢?而这样壮观的娱乐,又有什么它物可以取而代之呢?

⑧这样的娱乐,或许要被人讥为“只不过又落入梦幻的陷阱罢了”,而我是不在乎这些的。那些欲望,对我来说,也不会是永远的幻影。我不知何时能逐一将它们由幻影化为真实,如今我只知道在每日的暗中静坐里,我能和它们玲珑相见,灵犀互通。而且我相信在这浑噩尘世里,也有许多人俗缘半生,却也能曲径通幽,在暗沉沉的黑影里,瞧见那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

(选自《海内外华人名家名篇选》,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的欲望有哪些?请分点概括。(6分)

2.第③段写乡村垃圾化为泥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④、⑤两段写自己的欲望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4.有人认为本文无非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5分)

 

1.①向往教科书之外的动态世界;②渴望进入自己挚爱的手足同胞的生活;③希望用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每点2分) 2.①表现垃圾化为泥土过程的艰辛与庄严;②为下文抒发痛苦磨练促进心灵发育的感悟作铺垫;③用垃圾变泥土来类比下文人生磨练,增强文章形象性和说服力。(每点2分) 3.①运用了比拟(或比喻)的修辞手法。②作者将欲望活化为“张牙舞爪”抖动着“触须”的生灵,与“我”面对面争辩;将欲望比作“固执的恋人”,“纠缠着你、苦恼着你,却还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美”等。③这样写使抽象的欲望变得形象可感,同时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欲望既苦恼又感激的心情。(修辞手法1分,举例1分,效果2分) 4.(1)不同意。首先,作者在第⑤段中对欲望消除心灵庸俗贫乏表达了感激心情。(1分)其次,作者在第⑥、⑦段中对欲望的描写采用了赞美的笔调。(1分)再次,作者在第⑦段中对欲望在静坐中复活表达了“喜乐”的感情。(1分)最后,作者在第⑧段中表达了对世人多会曲径通幽地憧憬欲望的认识。(1分)所以,本文主旨不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而是呼唤人们回归心灵世界。(1分)(5分,答一点1分,答“同意”原则上不得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与我的欲望相关的第六段,然后跟第六段对我的欲望的描述进行逐一概括。如“从小我就向往一个比教科书更宽阔渊博的知识的世界,我向往那个静态的世界所呈现的动态世界的相貌。”可概括为向往教科书之外的动态世界。“我向往高山大河、波涛壮阔;向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和草原上的牧人;……我渴望进入他们的生活,和他们闲话家常,了解他们的爱憎悲喜。我挚爱这些坚忍或者沉默的手足同胞,”可概括为渴望进入自己挚爱的手足同胞的生活。第八段“如今我只知道在每日的暗中静坐里,我能和它们玲珑相见,灵犀互通。…在暗沉沉的黑影里,瞧见那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概括为希望用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文体等角度分析,如在内容方面,可结合着垃圾化为泥土过程的艰辛与庄严,来类比人生磨练,从而揭示主题;在结构上,可从第三段描写垃圾化为泥土过程与下文抒发痛苦磨练促进心灵发育的感悟的关系角度分析作答,如作铺垫等;在文体上,以垃圾变肥做比,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脑子中要有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可结合着内容及词语特点来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可根据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组织答案。如文章中“将欲望比作‘固执的恋人’,“纠缠着你、苦恼着你,却还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美”等。”显而易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的运用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有利于表达作者对欲望的复杂情感。答题思路:分析具体语句,得出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一般要回答不同意,分析时,要结合着做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态度情感等来体会文本的主旨,如文章第五段,“从这个比较宽容的角度来面对那些挥之不去的欲望,我对它们竟只有心存感激了。”作者对欲望心存感激,而不是消沉;第六段“我向往那个静态的世界所呈现的动态世界的相貌”“我渴望进入他们的生活”体现的是作者对欲望的向往与追求的赞美而不是失落;第七段,“我在暗中静坐:只见得那许多欲望的精灵都化作实实在在的生命,在我眼前歌咏不止。”体现了作者对暗中静坐所“复活”的欲望的欣喜。第八段“却也能曲径通幽,在暗沉沉的黑影里,瞧见那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表达了作者对憧憬欲望的理解。从作者所憧憬的欲望内容来看,作者呼唤的是心灵的回归,而不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2.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诗经·氓》)

3.岁暮阴阳催短景,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4.子日:无欲速,无见小利。                           。(《论语·子路》)

5.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辽宁女孩刘丁宁今年以全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香港大学中文系学习,并获港大颁发的72万元人民币全额奖学金,实现了她的大学梦。然而,10月初就传来她辞别港大回高中复读,准备来年考北大的消息。据说除了香港大学网上学习时间比较长,刘丁宁的眼睛不太适应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

一时议论颇多。有人认为,刘丁宁现在的选择说明她懂得放弃,这是一种勇气;而且她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更值得尊重。不过,也有人建议,对于有选择的人来说,在懂得放弃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坚持,坚持更是一种勇气,毕竟放弃也是要有成本和代价的。

对刘丁宁的决定你有什么看法,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

请运用合理的想象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用上环境、细节描写和衬托的手法,不少于150字。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即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衷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联系全文,简析开头一段的作用。(6分)

2. 阅读文章③④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3.根据⑤⑥两段,说说题目中“意味”的两层含义。(4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瓷器”为线索,先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再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历史过程;最后点出做人应如瓷器的道理。

B.“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是说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C.瓷器不仅在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作者还拿房子与瓷器类比,突出瓷器在取名上也有其无穷无尽的意味。

D.瓷器的发展过程漫长而复杂,文章用翔实的材料、清新优雅的语言,抒写了对瓷器发展变化的欣喜,尤其是对唐代瓷器的喜爱。

E.行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文章在描写“瓷器的意味”时,也凸显了其本身的“意味”,于谈古论今中,自然而然地道出“俗与雅”的道理,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升华了对瓷器的认识与理解。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简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情节中的“过程”(3分)

(1)诸葛亮攻打魏国,以街亭作为据点.他选中纸上谈兵的马谡。(背景)

(2)                                                   (过程)

(3)诸葛亮想起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反思自己的用人不当,斩杀马谡时流下了眼泪。(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