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汽车等着的时候 欧·亨利 夜幕初降,这位身穿灰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汽车等着的时候

欧·亨利

夜幕初降,这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子又来到那宁静的小公园里的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我的意思是说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你知道——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来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都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他们快活吗?”年轻人没有回答,那年轻人不明白他应该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跑来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接近普通群众。我跟人说话是因为我要跟一个未受金钱玷污的人说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讨厌它——钱,钱,钱!还有那些包围我的男人。我讨厌享受,讨厌珠宝,讨厌旅行。”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说,“金钱一定是一样很好的东西。”

“当你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时候,兜风、宴会、戏院、舞会、晚餐!我讨厌这一切。”这位年轻姑娘说。

小伙子颇有兴趣地看着她。“我一直喜欢,”他说,“读到或是听到有关富人生活的情况。而且我一向认为香槟酒是连瓶冰镇,而不是把冰搁杯里的。”

“哦……,是的,我们闲着无聊有时就靠标新立异来找消遣。目前流行的花样是把冰块搁在香槟酒里。”女孩子岔开话题,“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我要爱一个普通的人。——你的职业是什么?”

“很低微,但是我希望出人头地。当你说你能够爱一个普通人,是真的吗?”

“当然。”她说。

“我在一家餐厅工作。”他说。女孩子缩了回来。

“不是当跑堂吧?”女子略微带着央求的口气说。

“我在那家餐厅里当出纳员,也就是那家你现在看得到的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

 女子看看表,站了起来,“你怎么不上班呢?”她问。

“我上夜班,”小伙子说,“我得一个钟头之后才开始工作,我还有希望再见到你吗?”

“我不知道,也许。我必须快走。哦,今晚还有一个宴会和一个音乐会呢。也许你来的时候注意到一辆停在公园拐角上的白色汽车吧?”

“红色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说。

“哦?……对,我总是坐那辆车来。司机在那里等我,晚安。”

“现在天色挺暗了,”年轻人说,“公园里人杂。我能陪你走到汽车那边吗?”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你得在我起身后再在这条凳子上坐10分钟。”她去了。

年轻人看着她那优雅的身姿,然后站起来,悄悄跟着她。

她走到公园门口时,她转过头来看看那辆汽车,在它边上走过,穿过喧闹的大街,走进那有着耀眼的电灯招牌的餐厅。一位红发女郎离开出纳员的桌子,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接替了她。

年轻人把手插进口袋里,慢慢地沿大街走去。迟疑地逗留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舒舒服服地往座垫上一靠,吩咐司机说:“亨利,俱乐部。”

1.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前文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其中三处,简要分析。(6分)

2.依据文章内容,分析女子形象的主要特点。(5分)

3.探究汽车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4.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将故事安排在夜幕初降的小公园里一个宁静的角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设了特定的背景。

B.男青年乐于助人,关心女子的处境和安全,不揭露女子的谎言,表现得彬彬有礼,并且善解人意。

C.小说对处于下层社会女子的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贫穷生活的关切,表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动作及细节描写塑造两个青年的形象,借此揭露、批评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E.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令人回味无穷,凸显了欧·亨利式小说的艺术魅力。

 

1.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是女子是穷人、男子是富人。前文伏笔主要是女子的表现与其所说不符。①女子身穿灰色朴素的衣服,不可能马上去参加宴会、音乐会,暗示并不是富人。②不了解香槟是连瓶冰镇的,暗示不熟悉宴会细节。③当听说男青年在餐厅工作,便稍稍一震,暗示女子其实并不愿和穷人交往的心理,与她前面的表白有矛盾。④对汽车轮子是否是红色迟疑,表明不是汽车的主人。(答到一处2分,三处6分) 2.女子主要特点:①普通劳动者,社会地位不高,但年轻漂亮。②装腔作势、故作矜持、自欺欺人(例如:假装爱读书、故意掉书引起交谈、说自己讨厌金钱等)。③虚荣心强、内心空虚、羡慕富人(汽车与音乐会等)。 3. 汽车的作用:①是财富地位的象征;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揭示了人物身份或故事谜底;④照应小说题目。(只要答到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4. BC 【解析】 1. 试题分析: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仔细阅读文本,不难找出此类句子。答题思路:1.明确出人意料的是什么——女子是穷人、男子是富人;2.找出暗示女子不像真正富人的句子。如“女子身穿灰色朴素的衣服,不可能马上去参加宴会、音乐会,暗示并不是富人”。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前提是认真阅读文本,可直接用文本所提供的文字作答, 关于人物的形象可从外貌衣着,动作举止,神态,性情等方面描述。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 此题可从小说的四要素入手,探究“汽车”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揭示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B项,对男青年的概括错误;C项,对主旨概括错误,并非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切。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5题限选4题)(8分)

【小题 1】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1.消散了,                          。   (《雨巷》)

2.寻梦?撑一支长篙,        ,但我不能放歌,        ;                 (《再别康桥》)

3.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小题 5】惨象,        ;流言,        。     (《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6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旧加大,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邻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寻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正统七年进士                举:考中。

B.又置新斛旧加大                视:比照。

C.信钩考                        属:隶属。

D.论者之                        韪:认为……正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洪武中戍河间,家焉                           ② 击沛公于坐

B.①隶太仆如故                                   ②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C.①信瑾居中节制                       ② 失去所,不知

D.①信欲有为,阻于圭连                ② 劳苦功高如此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     )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      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        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4分)

(2)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4分)

(3)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4分)

(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神童诗”与功利教育

宋真宗赵恒,曾作《励学篇》一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把读书后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第一出路,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两句,是这种露骨功利教育的代表,令天下士子趋之若鹜,成了国人读书的动力,实有贪官文化之嫌。

上行下效,接着文人汪洙紧步圣意,搜集整理出《神童诗》一卷,将读书功利化进一步揭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当然,神童诗还有其他题材的作品,但主要是宣扬读书做官,一旦考取功名,就会名利双收,拥有金钱美女。

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不再是学做人,为立身,而是为“仕”,为功名利禄。韩愈说:“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顾炎武说:“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只要学得好,就可以做官,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乾隆深有感触地叹息:“科名声利之习,深入人心,积习难返,士之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在功名利禄的巨大诱惑下,知识阶层除了求官之外,什么都不关心。这些满脑子“升官发财”思想的人一旦当了官,便如同饥饿者扑到面包上,不疯狂敛财才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其最基本的写照。更有甚者,富可敌国。明宦官刘瑾,贪腐的白银比张居正十年改革充实起来的太仓还多十倍。所以,尽管朱元璋大开杀戒,贪官们仍如过江之鲫,直掏得大明王朝空虚如洗。李自成打开崇祯的国库,发现只有区区二十万两银子,不禁哀叹其怎能不亡。但刘瑾比起后辈和珅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千百年来,升官发财已成为相当一部分读书人的追求,积重难返。今天反腐形势其所以严峻,贪官丁仰宁一语道破天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

有学者痛陈如今的某些大学道德高地失守,被铜臭腐蚀,培养出来的人智商高,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大学已经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温床”。

诚然知识能改变命运,但如果将其庸俗化为追名逐利,就误入了歧途。反思眼下的反贪,总有些木已成舟的马后炮之感。要从源头上防微杜渐,有必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对一些学校提倡学生阅读的《千字文》《神童诗》等来一番梳理,像湖北、山东一些教育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删除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此举,港台一些学者认为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但笔者以为,时代变了,教育也要变,否则就是拿糟粕当香饽饽,饮鸩止渴,帮倒忙了。

1.下列关于“功利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把读书后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第一出路,这既是一种功利教育,更有贪官文化之嫌。

B.“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是露骨功利教育的代表,历来是读书人的动力,它们腐蚀了读书人的思想。

C.文人汪洙为了迎合皇帝,搜集整理出了《神童诗》,将读书功利化更进一步,诗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便是证明之一。

D.《神童诗》中的作品全部都以宣扬读书做官为题材,认为读书人一旦考取功名,就会名利双收,拥有金钱美女,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功利教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汉以后,儒术得到极大尊崇,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这使“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B.不论是韩愈还是顾炎武,甚至乾隆皇帝都意识到,为学者在功名利禄的巨大诱惑之下,除了谋官,什么都不关心。

C.在“升官发财”思想的支配之下,为学者一旦当了官,只能是疯狂敛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不足为奇了。

D.“知识改变命运”此话不假,但我们也不能将其庸俗化为追名逐利,否则便是误入了歧途,对受教育者是一种误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今天反腐形势如此严峻,主要是因为千百年来升官发财已成为相当一部分读书人的追求,积重难返。

B.道德高地失守的某些大学培养出来的人虽然智商高,但他们可能会极端利己,这样的人一旦掌握权力,造成的危害会很大。

C.反思眼下的反贪,总有些木已成舟的马后炮之感。要想真正杜绝腐败之风,就必须得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

D.湖北、山东一些教育部门,对《千字文》《神童诗》等书中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进行了删除,但港台一些学者以及作者本人都认为此举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拉患了重病,在佩葛蒂去澳洲前夕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阿格妮丝始终与他保持着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现阿格妮丝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佩葛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大卫·科波菲尔》)

B.孔子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是富于感情的人。他会生气地斥责大白天睡觉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也会对安于贫困的颜回连连称赞。(《论语》)

C.当密考伯一家要离开伦敦去谋生路时,决定逃跑。他完全靠着两条腿,找到了姨婆,并被收留,从而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上学一开始,他的成绩就名列前茅。(《大卫·科波菲尔》)

D.孔子讲学兼收并蓄,来去自由,所以人员很杂,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而这一“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论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