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     ,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2)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     载人航天。

(3)学习这个单元,     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A.茫然   一鼓作气   既……又        B.茫然   一气呵成   不但……而且

C.木然   一鼓作气   不但……而且    D.木然   一气呵成   既……又

 

A 【解析】 试题分析:解析:“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木然”形容发呆的样子。“一鼓作气”强调鼓足干劲,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多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既……又”表示并列关系;“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黯然   寥廓   团萁   殒身不恤                         B.家具   漂泊   瞌睡   绿草如茵

C.颓圮   和蔼   作揖   渊源流传                         D.纽扣   嗔目   皮辊   提要钩玄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喋(xuè)                (chá)粉              浸(zhì)               引(háng)高歌

B.杯(sháo)              因(wéi)        箕(jù)                  长歌(dàng)哭

C.(bǐng)息               射(zǎn)         解(pōu)              嘉言(yì)行

D.(gá)票                  立(pū)               掉(shǎi)    叱(zhà)风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

2.自拟题目,自定立意。

3.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4.不少于700字。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根据你的经历或见闻,加上合理的想象,描述一幅中国式过马路的情景。

要求:①景物描写与人的活动描写相结合。

②突出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

③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④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漫步银锭桥

刘宏伟

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就能相知相守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

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自、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

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

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7日

1.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银锭桥历史悠久”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与全文不协调,内容也不可信,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首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环境,又为全文奠定了清冷、沉重的感情基调。

B.作者认为携手走过银锭桥的情侣们迷信落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C.银锭桥本是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失去了这个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D.作者漫步银锭桥,写了桥的过去和现在,桥的一带美景不再,不变的是灯红酒绿、热闹繁华。

E.作者由“未来难尽想象”感悟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文章主旨有点消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