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 。半卷红旗临易水...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5.地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1.寒上燕脂凝夜紫 2.箫鼓追随春社近 3.惟江上之清风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隰则有泮 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该题需要考生熟记教材中相关篇目的背诵及默写情况,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诗句中“凝、箫、惟、藏、隰、泮、栈、钩”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小题。(11分)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因诗中讽刺宋兵久屯失利被奏,贬为郴州酒税,经过岳阳楼,登临有感,故有此词。

1.上阕“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5分)

2.下阕“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说说它的妙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竹溪逸民传

宋濂

竹溪逸民者,幼治经,长诵百家言,造文蔚茂,喜驰骋,声闻烨烨,起荐绅间,意功名可以赤手致。忽抵掌于几,曰:“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他尚何恤哉?”乃戴青霞冠,披白鹿裘,不复与尘世接。

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当明月高照,水光潋滟,共月争清辉,逸民辄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箫声挟秋气为豪,直入无际,婉转若龙鸣深泓,绝可听。箫已,逸民扣舷歌曰:“吹玉箫兮弄明月,明月照兮头成雪,头成雪兮将奈何!白沤起兮冲素波!”人见之,叹曰:“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

性嗜菊,种之满园,顾视若孩婴。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日入不倦。人让其留物,怒曰:“举世无知我,知我惟此花尔,一息自怡,尚可谓滞于物耶?”复爱梅。梅朵绿萼微吐,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且大言曰:“知我者惟菊,菊已谢我去,幸汝梅继之;汝梅脱又谢去,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白鹤山盖溪上诸峰云。

逸民年五十,益恬泊无所系,间私谓其友曰:“吾于世味愈孤矣,将渔于山樵于水矣。”其友疑其诞。逸民曰:“樵于水,志岂在薪?渔于山,志岂在鱼?是无所利也。无所利,乐矣。子以予果滞于梅与菊耶?”君子以其语近道,有类于古隐者。

史官曰:昔者李白与孔巢父等六人隐居徂徕山,世仰之以为不可狎近,因号为“竹溪六逸”。寥寥七百年后而逸民亦以竹溪自名,若出一辙,岂闻风而兴起欤?纵曰其地或殊,人之众独有异,高风绝尘,照映后先,其安有不同者欤?士之沉酣声利而弗返者,盍亦知所自警欤!夫自范蔚宗著《后汉书》以隐逸登诸史传,历代取法而莫之废者,其意又岂无所激欤?(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名可以赤手致    意:料想

B.人其留物          让:责备

C.汝梅又谢去        脱:凋落

D.私谓其友曰        间:有时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竹溪逸民志趣高雅、不同流俗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造文蔚茂,喜驰骋           ②戴青霞冠,披白鹿裘    

③所居近大溪,篁竹翛翛然生   ④腰短箫,乘小舫,荡漾空明中  

⑤黄花一开,独引觞对酌       ⑥我当上白鹤山采五芝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逸民从小研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学习诸子百家。某天忽然顿悟,觉得人生短暂,应该做最适合自己的心意的事,自此不再接近俗世。

B.逸民视菊花、梅花为人生知己,对菊花、梅花的喜爱近乎疯狂,而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沉溺于外物。

C.到了天命之年,逸民对尘俗更加淡泊,认为没有功利色彩的人生是快乐的。君子认为他的观点近于道,和古代的隐士相似。

D.作者认为古代史学家之所以都把隐逸者写入史传,是因为士人沉迷于名利难以自拔,希望以此激励人们淡泊名利。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是诚世外人也。欲常见且不可得,况狎而近之乎!(5分)

⑵赤脚踏雪中,若温,见辄凝视,移时目不瞬。(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白日梦”

①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作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 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②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③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④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⑥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C.无法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回忆或思考?自选角度和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平生太湖上,               。如今重到,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                 。(《水调歌头》)

①双泪堕清波         ②短棹几经过         ③归去老渔蓑         ④何事愁与水云多

A.④②③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①②④          D.①④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