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孔子曾经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孔子曾经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匆匆流逝的岁月,我们不禁感慨人生短暂,不得不思量短暂的人生该怎么过?

有人主张,既然人生短暂,日子过一天就少一天,那么我们应该把每一天都当作是最后一天来过,因此要有紧迫感,时间观念要强,办事效率要高,生活节奏要快。

也有人至张,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赶时间,赶完了时间不就与世长辞了吗?所以,应该放慢脚步,带着一份闲适的情怀,从生活细节中体悟人生的别样美。

结合上面材料,联系你的生活经历、体验或你对生活的观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放慢脚步,精彩就在身边 曾几何时,年少的我们为了追逐梦想而疲于奔命,曾几何时年老的我们因为错失亲情而痛不欲生,放慢脚步,感动就在左右,放慢脚步,精彩就在身边。 人生的旅途是很短暂的,往往在左顾右盼的流连之间,就已到了终点,往事如烟,也许如书中所说“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水自源头出,最终入大海。人生的道路上,成功就在远方,我们便努力地向目标大步迈进,而有的人终了一生也没有到达自己当初立下的目标。失落抱憾的同时一无所获,为何我们不能不能试一试放慢脚步,去重温一下我们曾忽略了的沿途的风景。放慢脚步,去拾起我们曾抛下的亲情;放慢脚步,回忆我们曾忘记的故事;放慢脚步,去细细欣赏我们曾不屑一顾的风景。别让自己的人生路变得孤独,别在成功的同时失去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别说放慢脚步的你会失去很多,事实是你会得到更多,放慢脚步,是一种意境,是生活的享受。 于是我们驱赶着生命,快的自己的灵魂都追不上。我们计划未来的每一步,环环相扣,严丝合缝。评价量化,准确无误,因为有太多的参照物,优劣宛然。一个眼睛看着过去,一个眼睛盯着未来,灵魂落在后面,周遭的一切都在为快速到来的未来做准备,这个姿势难看,这个活法可笑,这个人生快的让我们忘记快乐!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放慢脚步,别再加速运动,那不但会使得你的身体日渐衰退,也会让你错过生命中最迷人的景致,包括春天的绿,冬天的白,家人的疼,孤独的爱。。。 说到亲情,又有多少人为了事业的成功,经济的富足,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老人,将自己的老人托付给社会,直到孩子出现问题,老人离去了,才想起珍惜天伦之乐,才去处理家人之间的感情,可还得及吗?别因为贪恋鲜花和掌声而失去亲情,请常记起临睡前那一杯温热的牛奶,请珍爱下雨天为你送来的一把伞。多留意你身边的亲情吧!别在他离去时再泪眼相望,那你就将错过这一生的美好,也包括友谊。。。 细数你身边还剩多少朋友,又有多少人是敷衍你的虚伪。如果你一直奔跑在路上,没有朋友的相聚相守,没有兄弟姐妹的相扶相持,多年之后,无论你成功与否,你又有多少朋友陪你一路走过,你是不是记得伤心时有人与你彻夜长谈,你是不是记得他们的真诚叮嘱,放慢脚步吧,去细心聆听朋友的心声,分享每一份喜悦和悲伤,认真的回报友谊。否则,你成功的时候,没有喝彩没有祝福! 放慢脚步吧,你会发现你成功的同时也将收获亲情,友谊,健康。没有成功,你也会因为拥有这些无价的财富而变得富有,这便是另一种成功!去用心的捕捉生活的细节,体会生活的乐趣,别再急于求成,放慢脚步!用心享受!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第一段从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引发出一个问题 “短暂的人生该怎么过?”二、三两段则给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而这两种答案见仁见智,皆可作为立意的切入点:一是加快人生的节奏,二是放慢人生的脚步。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的图表完成填空。

2010年

中国劳动力参与率

世界劳动力参与率

84.9%

73.3%

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世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80.0%

60.7%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人口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从上表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

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 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佩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

1.在丰子恺眼中,他的老师李叔同多才多艺,成就非凡。请根据文本列出李叔同先生多项的艺术成就。(5分)

2.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3.李叔同既做事,又做人。请你谈谈他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最后一趟生意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些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1.小说结尾出租车司机与占领军人同归于尽,文中对这一结局有多处暗示,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简要说明。(4分)

2.第1段和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3.小说中的“原住民”与“外国士兵”都认为自己是站在战争正义的一方,你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性质?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相信中国制造 感谢“中国威胁”

近来,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形式——“中国制造”(质量安全),成了国际国内的重点关注话题,仿佛“中国制造”不但在威胁世界各国,同时也在威胁中国自己。国际上,恶意妖魔化“中国制造”者有之,故意扩大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善意审视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在国内,自卑化“中国制造”者有之,反省化“中国制造”者有之,理性化“中国制造”者有之……总之“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不论怎么说,终于演变成了“相信中国制造”的国际攻关行动与“感谢‘中国威胁’”的国家理性行为。

不可否认,本轮“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是由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引发的“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原本这些“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完全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国际游戏规则进行双边或者多边的友好协商得以解决的,然而不幸的是,和平崛起的中国却成了一些羡慕、猜疑者在政治层面的国家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主义的恐慌,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却变成了一些妒忌、憎恨者攻击中国的靶子。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这种政治层面的国家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主义的恐慌扩大到了全球,致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国家形象蒙受极大的不白之冤。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中国政府除了外交惯例的正常表态和对“中国威胁”论的严肃批驳外,在理性的国家行为表现中,由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终于用国际攻关的行动手法、以事实说话的方式展现在了中外各界人士的视野中。透明化的“中国制造”过程、国际化的“中国制造”方式、生活化的“中国制造”体验、抒情化的“中国制造”评论……无一不在告诉世界:“中国制造”就是中国信心,“中国制造”就是中国承诺,“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责任,“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贡献!君不见,十年间“中国制造”就为美国消费者节约了6 000亿美元;君不见,十年间“中国制造”已为世界各国消费者节约了极其庞大而又难以计数的金钱。这难道还不能让世人“相信中国制造”吗?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威胁’”。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一定不会有今天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世人就难以全面了解“中国制造”背后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不会清楚了解“中国制造”的国际贡献,更不会深切体会由“中国制造”支撑的中国国际地位;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挂帅的“国务院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中国也不会现在就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摆放到如此重要的高度,就不会有这场大规模、广覆盖、全方位、长时间的被吴仪称为“特殊战役”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6个100%的强制性规定(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要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100%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县城以上城市的市场和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县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销售、单位销售和食用的猪肉要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家用电器、儿童玩具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生产企业要100%建立质量档案;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等)。总之,正是有了“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相关改革才会视野更宽、目标更明、力度更大、步伐更快,才能在未来的全球一体化中更加稳健地和平崛起。因此愚下认为,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中国威胁”,事实上起着推动中国进步的作用,“感谢‘中国威胁’”应成为理性的国家行为。   

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并不是愚下的矛盾观点,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同一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有理由相信,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将遭遇意想不到的“中国威胁”论,怎样以理性的思维面对“中国威胁”论和利用“中国威胁”论,无疑将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真正的国家理性行为,也许才刚刚开始。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中国制造”不但在威胁世界各国,同时也在威胁中国自己。

B.出现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是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

C.“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是一场大规模、广覆盖、全方位、长时间的“特殊战役”。

D.制定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6个100%的强制性规定将能杜绝那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

E.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是辩证统一的观点。

2.各国消费者欢迎中国产品,下面不属于他们选择“中国制造”理由的一项(  )(3分)

A.“中国制造”的产品绝大多数质量没有问题。

B.“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实惠。

C.“中国制造”就是中国信心,就是中国承诺,就是中国责任,就是中国贡献!

D.中国政府提高和加强了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和检查。

3.结合文意,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中国制造”风波是如何发生的。(4分)

4.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文中“理性的国家行为”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4.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__________________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