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召贾人曰:“卿钥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无私,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好饮酒,于占对  闲:空闲                     B.昔于公断无私  狱:监狱

C.卿钥置何处  恒:长久                              D.高门以待封  辟: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3分)

①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②言毕,令笞杀之 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④沙门乃真盗耳 ⑤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⑥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3分)

(2)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3分)

(3)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4分)

 

1.D 2.B 3.D 4.D 5. (1)如果把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 (2)有一天曾经与一个和尚两次饮酒,喝醉后白天就睡了。 (3)现在想要自首服罪,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就愿意来告发。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闲:通“娴”,熟练,娴熟;B狱,名词,案件;C恒:经常,常常。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其,都是代词,他;B并,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并列;C乃都是副词,表顺承,于是,就;D莫,都是代词,没有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①是表现柳庆聪敏,记忆力强;③商人的行为;⑥是柳庆自叹自己的功劳高,故排除①③⑥后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D不是柳庆让盗贼自己写的匿名信,而是柳庆自己写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考 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②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③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⑤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了,便回来了。

A.③⑤①②④  B.①②⑤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①⑤③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B.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C.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D.世上举案齐眉的家庭一定是有的,不能以我等瓢勺相碰的日子,揣测人家的夫妻和睦是虚伪。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盘/残  对/覆无疑  待/功强近  力同心/绿林好汉

B.险/泽  应/锐不可  食/责臣慢  兵不厌/门衰

C.密/目  嚼/人为刀  州/悯愚诚  屡见不/终兄弟

D.希/羽  捕/奉圣朝  拔/耀武扬威  泊明志/切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1.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B.“学丽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2.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C.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 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