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郭逵,字仲通,其先自邢徙洛...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郭逵,字仲通,其先自邢徙洛。康定中,兄遵死于敌,录逵为三班奉职,隶陕西范仲淹麾下。仲淹勉以问学。方议取灵武,逵曰:“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未几,泾原任福以全军没,人服其先见。陈执中安抚京东,奏为驻泊将。执中与宾佐论当今名将,共推葛怀敏。逵曰:“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执中始怒,居数日,问曰:“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曰:“喜功徼幸,徒勇无谋,可禽也。”执中叹曰:“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保州卒叛,田况遣逵往招之。逵与乱者侍其臻尝同事范仲淹,驰至城下,示以旧所佩紫囊。臻识之,即与其党韦贵、史克顺皆再拜,邀逵登城。既见申谕祸福众或疑不即下曰若降恐不免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论功加阁门祗侯、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河东,俾权忻州。契丹来求天池庙地,籍不能决,以诿逵。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檄报之,契丹愧伏。种谔受嵬名山降,取绥州,夏人遂杀杨定。朝论以边衅方起,欲弃绥。逵曰:“虏既杀王官,而又弃绥不守,见弱已甚。且名山举族来归,当何以处?”既而夏人欲以塞门、安远二砦来易,朝廷许之。逵曰:“此正商于六百里之策也。非先交二砦,不可与。”遣其属赵离、薛昌朝与夏使议,唯言砦基,离曰:“二砦之北,旧有三十六堡,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虏使惊不能对,乃寝其请。逵忱慨喜兵学,神宗尝访八阵遗法,对曰:“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因为帝论其详。在延安,使以教兵,久不就。逵择诸校习金鼓屯营者六十四人,使人教一队,顷刻而成。尤善用偏裨,每至所部,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故临阵皆尽其技。卒。辍视朝一日,赠雄武军节度使。

(节选自《宋史·郭逵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    按:察看

B.神宗尝访八阵遗法            访:询问

C.在延安,使以教兵,久不就    就:完成

D.虏使惊不能对,乃寝其请      寝:休息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朝论以边衅方起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即与其党韦贵、史克顺皆再拜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录逵为三班奉职                何以汝为见

D.地远而食不继                  衡乃诡对而出

3.(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执中始怒,居数日,问曰:“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5分)

译文: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5分)

译文:   

4.用斜线(/)给Ⅰ卷(三)题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3分)

既见申谕祸福众或疑不即下日若降恐不免逵请以身为质。

5.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叛军为什么会“开城降”?(4分)

    

 

1.D 2.A 3. (1)陈执中开始很生气,过了几天问道:“你凭什么了解葛怀敏不是名将而会败坏朝廷的大事呢?” (2)生下我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离开了我;我长到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再嫁)。 4.既见/申谕祸福/众或疑不即下/曰/若降/恐不免/逵请以身为质。 5.①郭逵与叛乱的侍其臻曾经同为范仲淹部下,以故交身份入城。②郭逵对叛军申明利弊。③郭逵以自己为人质。【解析】 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并注意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的区别。此处的“寝”应译为“取消”。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熟悉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虚词所在位置和句意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A.均为: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D.连词,表原因(或表并列)/连词,表顺承关系。B.代词,他的/助词,无实在意义。C.动词,担任/语气助词,“何以见汝为”。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抓住关键字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词和句式:(1) “居”译为“过、过了”,“败事” 译为 “败坏大事”,“君何以知”是宾语前置,应为“君以何知”。(2) “见”译为“我”;“ 夺”译为“改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断句时,要在了解该句大意的基础上,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本句中的“众”“逵”是句子中的主语,应在其前停顿,“曰”后面应停顿;还要注意一些固定句式,不能把它割裂开,如本句中的“以……为”。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根据“郭逵……隶陕西范仲淹麾下”“逵请以身为质”等句,以及郭逵说的话等分条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郭逵,字仲通,他的祖先自邢州徙居洛阳。康定年间(1040),他的兄长郭遵在对敌作战中阵亡,朝廷因此录用他做三班奉职,隶属于陕西的范仲淹麾下。范仲淹勉励他读书学习。当时正讨论夺取灵武城的事,郭逵说:“此地遥远,粮草供应不上,而且此城很大而我方士兵不多,攻夺灵武看不出对我们有利。”不久,泾原人任福攻打灵武时全军覆没,人们都佩服郭逵的先见之明。陈执中任京东安抚使时,奏请调郭逵任驻泊将。陈执中曾与宾客助手谈论当代名将,他们都推崇葛怀敏。郭逵说:“葛怀敏这样的人太容易对付了,有一天必会坏了朝廷的大事。”陈执中听后开始很生气,过了几天问道:“你凭什么了解葛怀敏不是名将而会败坏了朝廷的大事呢?”郭逵说:“侥幸取胜,好大喜功,有勇无谋,因此可以断定。”陈执中叹道:“你真的精通军事啊,葛怀敏已经兵败了。”保州士兵叛乱,田况派郭逵前往招抚叛 军。郭逵与叛乱的侍其臻曾经同为范仲淹部下,他骑马飞驰到保州城下,用旧时佩戴过的紫袋让侍其臻看。侍其臻识得此物,便与同党韦贵、史克顺等都来拜见,并邀请郭逵登城。见过之后,郭逵向他们申明利害,众人有的疑惑不决,说:“若投降,恐怕也不免死罪。”郭逵便请用自己做人质,于是叛军开城门投降。郭逵因功升任阁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守河东时,使郭逵权知忻州。契丹人来要求天池庙一地,庞籍不能决定,把此事推诿给郭逵。郭逵找到一个太平兴国时的旧木椟,证明此地本为宋国土地,于是发文书回答契丹,契丹人羞愧地服输。种谔接受西夏人嵬名山的投降,夺取绥州,西夏人因此杀了杨定。朝廷讨论因为边境战争正在兴起,想要放弃绥州。郭逵说:“敌人已经杀了王朝的官吏,而如今又抛弃绥州不守,太示弱了。而且嵬名山举族来投奔,又将怎么处置呢?”后来西夏又要用塞门、安远两寨来交换绥州,朝廷同意。郭逵说:“这正是当年秦国许楚国商于六百里的计策,若不先交出二寨,就不可能给绥州。”并派部下赵离、薛昌朝同西夏使者谈判。西夏使者只讲寨基,赵离说:“二寨北面,原还有三十六堡,而且以长城岭为分界线,西平王祥符(1008—1016)时所写的文书如今还在。”西夏使者惊讶得答不上话来,因此取消了换地的要求。郭逵为人慷慨,喜欢军事。神 宗曾向他询问孔明八阵遗法,他回答说:“用兵打仗没有固定的阵形,此八阵也只不过是奇正相生的一种兵法罢了。”于是为皇帝讲述详情。在延安时,派人以八阵法教练士兵,长期没有成效。郭逵便选 择几十名熟习号令和屯营扎寨的校官,使每一个人教练一队士兵,很快便练成了。他尤其善于使用副将,让各人自己报说所擅长的技能,闲暇时间就翻阅查看,所以临阵作战都能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技能。去世时,皇帝 为他停止上朝一天,追赠他为雄武军节度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词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能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

2.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余”,词的这一别称,约产生于南宋,意思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步消亡。

B.作者认为,古人作文吟诗,为了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往往一本正经,十分严肃,而在填词时却不怎么讲究音律和内容,较少顾忌,比较自由、开放。

C.词又称“长短句”,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D.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英才中学文学社自从发出建设校园的呼吁以后,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就在校园红红火火地展开了。

B.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不更美得多?

C.春天,在这片土地上,我用细瘦的胳臂,紧紧扶着我锈损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头,磕绊着我的犁头和我成倍的体力。

D.为遏制假酒泛滥的现象,茅台、五粮液等8家白酒企业对外承诺,将向公众公开真酒的销售渠道、网点、供应量和假冒产品查处情况等原本“机密”的信息。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C.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D.黄仲则说得好“百无一用是书生”,我现在除了写点不三不四的文章以外,还可以做点什么事,我自己也不知道。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下榻    赏赉    迄今为止    锱铢必较

B.枯燥    妨碍    得鱼忘签    滕蛟起凤

C.毗临    东篱    稍纵即逝    才高八斗

D.愁怅    辩别    礼尚往来    高朋满座

 

查看答案

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堤沙/提防    剜肉/蜿蜒    鲱鱼/绯闻    叨教/叨陪鲤对

B.生肖/不肖    岑寂/汗涔涔  给予/给以    自诩/栩栩如生

C.船舳/轴线    弱冠/冠心病  纤歌/阡陌    彭蠡/管窥蠡测

D.惭怍/福祚    道行/哥哥行  煴火/愠怒    下载/载欣载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