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下文字是一篇写滕王阁散文的结尾段,请你为作者续完。(15分) 瑰玮绝特的滕王阁...

以下文字是一篇写滕王阁散文的结尾段,请你为作者续完。(15分)

瑰玮绝特的滕王阁啊,你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不仅让我陶醉,更引发我对你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内涵的遐想……

要求:(1)内容必须紧扣主题,由滕王阁引发联想;(2)运用第二人称;(3)运用设问、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4)不少于200字。

 

例文一:你厚重的人文情怀让我魂牵梦绕;你丰富的历史价值让我澎湃激扬;你典雅的建筑之美让我惊叹不已……(衔接与排比)你承载了太多人的希冀与畅想,正是有为青年王勃的赞叹让我们更加了解你。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沉浸在你的古色古香中,赞叹你的兼收并蓄,赞叹你的海纳百川。你是中国古典美的典范吗?当然!(设问)你包含的不仅是中国古建筑技艺的高超,更是时光的映刻。你启迪着我们对历史的怀想,对万物的包容,对美好的向往。(人文内涵)你从来都不会消失,因为文明从未失落,因为你的人文情怀,早已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带给我们心的归属。 例文二:你的意境扑朔迷离,处处点燃着岁月的绮丽;你的历史深邃幽长,浑身散发着神秘的光彩;你的故事离合悲欢,双眸折射出纯净的色彩;你的世事沉浮起落,心中包含着永远的期待。(衔接与排比)(人文内涵)千年的守候,千年的期盼,洪都大地在你的注释下日渐蓬勃,繁荣昌盛。是什么让你无言守望?是对往日滕王府上的快乐的怀念,是对那唯一知己王勃的永世追忆,还更是对这块土地的期许与祝福!(设问)你知道吗?赣鄱人民的辛劳奋斗,亦是对你的守望。你与我们,必将一起见证历史,再创辉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扩展语句中的“拓展话题型”,这种形式旨在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能力,其形式是给定一个话题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拓展话题。考生应结合“滕王阁”的人文环境、历史地理文化及王勃《滕王阁序》散文的背景、经历和情感,联想古人,发挥驰骋的想象去抒情和议论。也可古今对比,联系今日现实,运用丰富文采的抒情语言去抒发当代人的情怀。注意一定紧扣“滕王阁”去引发联想,使用第二人称,运用修辞及限制字数。 考点: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

①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外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把内蒙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②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號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③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羨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钱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④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政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⑤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车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 如何从牛蹄的甲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⑥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戈杖而矜,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⑦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蛾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⑧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二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注】王鼎钓,旅美华人,散文家。

1.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5分)

2.本文的语言颇具有特色,请以第②、③段为例,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3.“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看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4.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 一句,道出了作者的无奈慨叹:面对地图似乎能“一瞥看清”自已的故乡,但现实中却难觅故园。

B.第⑥段中,作者把眼前所见的湖边柳与故乡柳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亭亭拂拂眼前柳的热爱之情,对变成坑洞的故乡柳的厌弃之感。

C.“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 一句通过反问形式,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 的担忧,不愿回故乡是怕惹出更浓的乡思的心结。

D.文章抒写了缠绵又复杂的乡愁,揭示出内心渴望追根溯源和这种渴望难以实现的矛盾,这与作者游子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E.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既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 同时又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  8分)

1.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五更鼓角声悲壮,             。野哭千家闻战伐,              。(杜甫《阁夜》)

4.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 轼《定风波》)

5.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春日登楼怀归》中“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句很为后人赞赏,试结合诗文加以赏析(3分)。

2.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写登楼所见所感,但在情和景的表现上是不同的,试结合诗文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节选)

曾巩

府君讳保雍,字粹之。景德二年举进士。授山阴主簿,有能名。提点刑狱皇甫选上其状,拜大理评事,监尉氏酒。逾年,知三泉,用故事,得假五品服专达。既至,叹曰:“吾常所欲为此,几可试也。”县以治闻。

李丞相迪镇永兴,扳府君自赞,遂通判其军府。李公去,寇莱公代之。诏易府君凤翔,莱公知其贤,因奏留之。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玺书奖之,迁殿中丞。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迁太常博士,换晋州。今上即位,屯田员外郎知汉州。夜中四卒叩府,告禁兵两营变。佐吏骇,辈入府,府君徐出,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至明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遂及同谋者九人弃之市。因奏言蜀戍兵久合,往往叛,可使臣去来番代之,行之至今。

擢拜都官,还朝,庄献太后面嘉。有冯异以化黄金太后,得奉职监鄂州税,知州欧阳颖事之曲恭。武昌置场中市民炭,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比漕发,乃直取载之,以为故。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当论,府君自荆南乘单船,六日夜入鄂,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同时,汉阳俚民贩茶,得知军骆与京诬民忤巡检,应首死者二十人,随百余人,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二十人者得不死,随者皆贳。

汉阳距江为城,潦至堤辄毁,岁调薪石,发民完之,工四千人,两县以病,府君身自护作,省工费半,堤完至今。迁祠部郎中,满岁,更两浙转运使,行部至婺,刺得其守罪,留治之。未既,疾作,遂不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莱公知其贤,因奏留之                 雅:向来

B.迁太常博士,换晋州                   寻:不久

C.至明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鞫:审讯

D.有冯异以化黄金太后                   干:触犯

2.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屯田员外郎知汉州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可使臣去来番代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庄献太后面嘉          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D.随百余人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3.下列句子中,属于张府君“辩诬”的一组是(     )

①钱思公惟演、李三司士衡荐任佐益州,避亲嫌不拜 

②事有利害,未尝不争,听乃止

③至明鞫得,乃实四卒与伍中谋

④常时吏先署入抄文为足,而实尚留民家不入

⑤自荆南乘单船,直之,笞守吏数人而已

⑥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独械四卒掠之,趋作诬状,徇两营以安之。(4分)

(2)颖暴,又欲资异谋,使按之,坐盗死者十八人。(4分)

(3)与京暴甚颖,人莫敢相曲直,府君亲往虑之,遂明其诬。(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传统不同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存及其载体,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心态的各种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同江河奔流,是泥沙俱下的,因而对待传统文化就存在批判与继承的问题。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这就是对文化传统的自觉。

文化传统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深潜于民族文化意识中,是一种民族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活的动力。如果将传统文化比喻为奔流不绝的江河,那么推动江河之水流动的就是文化传统。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而只有在前人创造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发展;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存留,其积极的因素是每个时代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其消极的因素则是发展的障碍。如何激发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也包含在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问题中。

文化作为人类进程中的创造物,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文化的创造性体现于文化的人化进程。人化的进程中,既包括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进程,也包括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相统一的进程。在人化的进程中,人类不断创造出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而其中人化进程的价值观念居于核心的层次。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文化的毁灭性则体现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中。文化创造的进程并不能总是得到实现,其原因就在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阻碍了文化创造的实现。文化的非人化进程虽然不是人类主动追求和创造的,但是其却贯穿于文化发展过程中。黑格尔提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对传统的、习惯的观念的否定,是对所谓神圣事物的反叛。历史的进步正是通过推翻旧传统、旧制度、旧秩序、旧习惯,代之以新制度、新秩序、新习惯来实现的。

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自觉必须正视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传统不是回归传统,更不是毫无批判地复兴传统,而是寻求文化传统的活力所在。在对传统经典的梳理和解释的基础上,从我们时代发展的特征出发,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说实现了我们时代的文化自觉。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7日)

1.下列对于文化传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就需要确立文化传统的观念。

B.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区分的精神标识就是文化传统,反过来,文化传统又推动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更新。

C.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内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凭空发展出新的民族文化,也不可能随意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

D.传统文化中有其积极的因素,也有其消极的因素,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我们应学会激发其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有的是精华,有的则是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

B.文化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进程就属于文化的创造性。

C.文化的毁灭性则体现于文化的非人化进程中。因为文化创造的进程并不能总是得到实现,所以文化的非人化进程阻碍了文化创造的实现。

D.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文化自觉必须正视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传统既不是回归传统,也不是复兴传统,而是寻求文化传统的活力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懂得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剔除不合理的成分,则说明这个民族已经真正实现了当前时代的文化自觉。

B.一个民族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存及其载体就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有一个统一的精神标识,那就是文化传统。

C.作者认为,虽然文化具有创造性,但是必须将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作为人化进程的核心观念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

D.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观点意在说明,文化的毁灭性有时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推翻旧文化,才能建立新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