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1.D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 A原文中第一段中说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B 原文第二段中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D对应原文中第四段“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D原文中第五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B.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C.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 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民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D.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驰  回溯  卫戍   皇天后土    B、辨认  影牒  荣膺  残羹冷炙

C、豆蔻  聘礼  修葺   金壁辉煌    D、城阙  编纂  恻隐  亭亭玉立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订(jiào)    戛然(jiá)    佝偻病(gōu)    自怨自艾(yì)

B.降服(xiáng)   惊诧(chà)   超负荷(hè)     流水淙淙(zōng)

C.奇葩(pā)     胴体(tóng)   拗口令(ào)     三缄其口(jiān)

D.称职(chèn)   谄媚(chǎn)   一刹那(shà)    良莠不齐(yǒu)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我们是该追赶太阳呢,还是该守候它?

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