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时的鹅湖书院正处在赣闽两省的交会处,...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时的鹅湖书院正处在赣闽两省的交会处,道上熙熙嚷嚷,川流不息。如今只留下一条已经荒废了的古驿道。

B.我向往那浩渺的海面,大海用博大、寥阔的胸怀为我唱了最嘹亮的歌;我向往那深邃的宇宙,在无边的苍穹中,我的思绪可以尽情地邀游。

C.细雨交织,竹林婆娑,山清水秀。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没有奸诈,只有简单。这份经大自然锤炼而来的静谧,却恰恰令人震撼。

D.我做了一个秋天的梦,它伴着流星陨落在我的身旁;我用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描摩秋天,感受秋的清新和脉搏的跳动。

 

C 【解析】A熙熙嚷嚷-熙熙攘攘;B 寥阔-寥廓,辽阔;邀游-遨游D描摩-描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委(yí)晓(fú)犯罪未(suí)落不羁(tuò)

B.记(zhā)雪(xiàn)气凝神(bǐng)而不舍(qiè)

C.豆(jiāng)躯(ké)火积薪(cù)有尽有(yīng)

D.披(mǐ)赫(xuān)吹毛求(cī)编三绝(wéi)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中国园林的布置或中国绘画的布局中,有稀疏浅淡处,也有茂密浓重处,各有情趣。苏东坡更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描写西子湖。可见,浓和淡都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人生亦是如此。“浓”是一种生活方式,“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浓淡相宜”亦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的多彩可能就源于此等丰富的情致吧。

请从“浓之美”“淡之美”“浓淡相宜”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

  (2)数罟不入洿池,                       ,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3)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白居易《琵琶行》)

  (4)独上高楼,            。欲寄彩笺兼尺素,               ?(晏殊《蝶恋花》)

  (5)早岁那知世事艰,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5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②虚而沦漪③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④丹漆,质待文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注】①史:虚浮。②性:性质,特征。③沦漪(lúnyī):水的波纹。④资:凭借。

1.关于“文”“质”的关系,二三两段都采用了比喻说理,请写出比喻的喻体。(2分,每个本体对应的喻体至少写出三个)

文:                                     质:                                                                                         

2.根据这三段文字,比较孔子和刘勰在“文”“质”关系上观点的异同。(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7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翳翳(yì):树荫浓暗的样子。陂(bēi):池塘。③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④床敷:安置卧具。⑤杖屦(jù):扶杖漫步。

1.简析此诗尾联的手法。(3分)

                                                                               

2.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此诗云:“寓感奋于冲夷(冲和平易)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