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由于多年(quān)养而不会挖洞做穴的兔子,只好钻进树洞里,但有时会遇到咬它们的睡鼠。

B.《半张纸》其实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它的客观时间是(piē)见一张记录电话的纸片的前后几分钟,而实际上通过人物的意识流活动,把两年甚至更长的生活都慨括进去。

C.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bāo)落的皮包。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祥的神情。

D.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chì)是天空中的太阳。

 

D 【解析】A.圈 juàn养   B.概括   C.剥bō 落 安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声音才曾真正牵动过你的心?是校园里的读书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激昂的国歌声,还是唧唧的虫鸣声?……
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6分)
1.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句话,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分)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                      ,                        。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2.阅读下面文字,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博客精神。(4分)
博客中没有永远的阳春白雪,也没有永远的下里巴人,这里没有权威,我们尊重每种声音,尊重每个个体,我们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既然要容忍各种声音,就得保持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你可以与不同的观点进行争鸣,也应该捍卫别人发言的权利。好的博客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操守,鄙视低级趣味的内容。在当今喧嚣浮躁、信息泛滥的社会中,博客的主人是坚持原创思考的一群人!

 

查看答案

名言名句默写。(6分,任选3小题)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4.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6分)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作。
1.请赏析 “冻雷惊笋欲抽芽”一句中“惊”字的表达效果。(2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殆:几乎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2.下列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谗诛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B.赢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斯用兵之效

D.子孙视不甚惜以凡民秀杰者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