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甲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殆:几乎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2.下列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谗诛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B.赢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斯用兵之效

D.子孙视不甚惜以凡民秀杰者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1.B 2.C 3.A 4.B 5.(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奉送得愈是频繁,秦国的侵犯也就愈是厉害。(3分,然则、厌、弥各1分) (2)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3分,叛、先各1分,判断句式1分) 【解析】 1.速:招致。 2.略 3.②是结果而原因;⑥是六国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4.A“非兵不利,战不善”不是两个分论点之一;C “衬托”错D苏轼并不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 5.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每题2分,共6分)
中西方戏剧与人生
中国戏剧的特点,可用三句话综括,即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戏剧本求将人生搬到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去演,则为真戏假做。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假戏真做。也可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中国戏剧来说,正是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真实人生有隔。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真,要使戏剧与人生不隔。但中国戏剧则只是游戏三味。即如绘画,西方也求逼真,要写实,因此连阴影也画上。中国画则是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在神韵和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国人作画也称“戏笔”,便是这意义。中国京剧亦如作画般,亦要抽离不逼真,至少在这点上,中国京剧已是获得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灵的,也是抽离现实的,因此有他们逼真的戏剧文学来调剂。中国人自幼读经,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理。这些全是现实的,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艺术作调剂。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该有一弛。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亲;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是严父,而文学艺术是慈母。
中国京剧要抽离现实,故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了,故有戏剧教人轻松,教人解脱。我们不能说中国京剧不如西方话剧之逼真,这在整个文化体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别的地位与意义。
1.联系全文对“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这一句子的含义进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化了的人生更理想。

B.艺术化了的人生更具美感。

C.艺术化了的人生更有艺术感染力。

D.艺术化了的人生更逼真。

2.能说明“中国艺术共同精神”的一项是(   )

A.与现实保持距离,重在神韵和意境。

B.教人轻松,教人解脱。

C.艺术与人生不应有隔。

D.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京剧把人生世相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是由于抽离现实的需要。

B.中国的戏剧只是起着教人轻松、教人解脱作用。

C.中国京剧抽离现实的特点,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D.作者认为,中国京剧和西方话剧在整个文化体系的配合中各有自己的地位与意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国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民众而非精英,民众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

B.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C.芭蕾舞剧《泪泉》制作规模庞大,首场演出时,其别具一格的舞美设计、优美的俄罗斯音乐以及摇曳不定的灯光,让人目不暇接。

D.“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 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芒果冰滋味甜美、清凉解渴,在炎热的夏天吃一碗,真是令人心凝形释,暑气全消。

B.经过保卫人员的缜密调查,失窃事件终于水落石出,大家也消除了对小王的误解。

C.日本少年奇幻作家安房直子,一生淡泊,深居简出,其文字简洁宛如童话,作品情感则融入东方志怪故事的凄美。

D.参加各种面试的时候,与其正襟危坐,紧张严肃,不如放松心情,从容自然。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写下鲜花之后,仅剩一样挑选的余地了,刹那间,无数声音      耳鼓,申述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想在最后一分钟,挤进我的小筐。
②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      ,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③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      一个人。

A.充溢安闲不只

B.充溢 安适不止

C.充斥安适不止

D.充斥 安闲不只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发韧 灰烬跌宕容消金镜

B.谬种敷演安详唉声叹气

C.甄别蜇伏宣泄按步就班

D.攫取桑梓慰籍天作之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