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书 何 易 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书  何  易  于

孙 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 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 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 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绵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是。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 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筦,同“管”。榷筦,指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管理。②刬:同“铲”。③常赋:指按规定要交纳的赋税,与临时增收的苛捐杂税相对。④传符:古代官员、使者外出,按品级给券由各地驿站供应食宿、车马。⑤膺命:承受皇帝诏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夺:丧失,耽误。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厚:增加。

C.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视:和……一样。

D.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       道:道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易于亲为刺史挽舟,是对刺史不理政务、游春扰民的否定与谴责,不卑不亢的回答显示了他的人品、智慧和勇气。纵火焚诏一事则显示了他的刚正与爱民。

B.本文还概述了何易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立遣竞民、为政简约等情况,使人物形象更趋完整、丰满。

C.邑民责问孙樵何易于“考止中上”的原因,听了孙樵的解释,邑民心悦诚服,微笑着离去。

D.本文详略交叉,虚实相应,事理相连,情理相生,将一个普通县令的政绩、遭遇放到全国官吏的横断面上来考察,放到漫漫历史长河中来评述,平实朴素而又举重若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4分)

(2)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5分)

 

1.D     2.B    3.C     4.(1)难道我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毒害?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 (2)即使何易于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有史官在呢。 【解析】 1.道:前导。 2.助词,用于后置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A因/凭借  C为什么/多么  D给,替/因为 3.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何易于考核只“中上”,而勒逼百姓、巴结权贵的酷吏却飞黄腾达,“邑民不对,笑去”是愤懑、含蓄的批判。 4.略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刺史崔朴曾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光,从上游带着很多宾客一路唱歌喝酒,乘船向东顺流而下,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吃惊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何易于说:“现在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在耕作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易于身为属县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差役。”刺史与宾客从船中跳出来,一同骑着马离去了。 益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奏请朝廷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令各地不得替百姓隐匿收入。何易于看了诏令说:“益昌不征收茶税,百姓尚且不能活下去,更何况增加税额来损害百姓呢?” 命令胥吏毁掉征收茶税的诏书。胥吏争辩说:“天子命令各地不能替百姓瞒报收入,如果现在毁掉诏令,罪过就更严重了。小吏不过一死罢了,明公您能免得了被放逐荒远之地吗?”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会使罪名株连你们。”当即亲自点火焚毁了诏令。观察使知道了他焚毁诏令的情况,因何易于挺身为民,最终未加弹劾。 本县百姓如遇丧亡,而孩子弱小,家业破败,没有能力办理丧事的,何易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派小吏帮他办理丧事。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时,若有须发花白腰弯背曲,拄着拐杖的老人,何易于一定把他们召来坐在一起吃饭,询问他们益昌政事的得与失。法庭上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他们谈话,给他们指明谁是谁非。对罪过轻的加以劝勉,对罪过大的才用杖刑,都马上打发他们回去,不把他们交给狱吏处理。治理益昌三年,狱中没有被监禁的百姓,百姓不曾经受徭役之苦。改任绵州罗江县令,他的政绩和在益昌一样。这时,已故宰相裴公从京城来镇守绵州,只他能嘉奖何易于为官的政绩。他曾经去视察何易于的治理措施,易于的随从不超过三个人,裴公看到的何易于竟是这样的清廉俭约。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个了解何易于治理益昌情况的百姓(对我谈起何易于),并且问我:“天子制定出许多考核政绩的标准来勉励官吏,何易于的考绩仅仅是“中上”等级,什么原因呢?我说:“何易于催缴赋税怎么样?”回答说:“向上级请求放宽交纳赋税的期限,不愿意加紧勒索百姓,让他们贱价出售粮食和织物。” 我又问:“督办徭役怎么样?”回答说:“财政经费不足,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希望宽待穷苦百姓。”我又问:“供给和馈赠过往的达官贵人怎么样?”回答说:“除按规定供给车马、办理凭证而外,一点不给什么。”又问:“擒拿盗贼怎么样?”回答说:“没有盗贼。”我说:“我住在长安,每年听说给事中考察官吏政绩,说某人治理某县,考绩得了“上下”,由考察政绩而得了某官职。问他的政绩,就会说某人很能催缴赋税,在规定期限之前就完成了;某人很会督办徭役,节省财政经费;某人做官地方正是交通要道,能够得到路过的显贵官吏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擒拿多少盗贼。考绩得“上下”等级的县令就是这样!这位益昌百姓不回答,笑着离去了。 我认为当今身处高位的人,都知道寻求人才是当务之急。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耽心没有好官可以同我一起治理百姓。接受皇帝诏命荐举贤才,就会说:我忧虑没有能用来应付皇上诏命的人才。等到有了人才,能赏识的人有谁呢?再说,即使何易于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传,因为有史官在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化 学 制 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验。

4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200种。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们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邀游。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畏被允许民用以后,杀虫剂便逐步升级。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2.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B.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

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

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历史。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和要求作文:

“木桶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概念,一个木桶的容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其他的木板即使长出许多也没有价值,要增加木桶的容量,就必须加长这块最短的木板。

要求:从这个理论中得到什么启示?联想自己、周围人或社会上的事物,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以下是从某中学生的作文中摘录的片断,它可以代表近几年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请评论这种语言现象。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少于60字。(5分)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FC……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

 

 

 

 

 

 

 

 

 

 

 

 

 

 

 

 

 

 

 

 

 

 

 

 

 

 

 

 

 

 

 

 

 

 

 

 

 

 

 

 

 

 

 

 

 

 

 

 

 

 

 

 

 

 

 

 

 

 

 

 

 

 

查看答案

请你认真阅读下面文段,仿照前面的店名,结合上下文,为后面的小店分别取一个店名,要求:符合该店特点,生动形象,又能很快被大家记住。(3分)

成都某茶坊,在大门上方悬挂一大牌匾,上书龙飞凤舞的“圆茗缘”三字,既有前世今生的厚重,又有一见钟情的命中注定。

学校后门不远有家理发店,小老板是个光头,为人风趣,居然给理发店取了个“    ①   ”的名字,店名与他的形象真是绝配。

楼下新开了一家舞蹈学习班,店名特别猛,叫“     ②    ”。

一家卖卤品的小铺,取名叫“     ③    ”,展示了店家对古典名著的研究以及对自己的卤制品的自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春天到野外踏青,除了可以_______外,还可以___________。那娇艳欲滴的朵朵桃花,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清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缭绕的雾气,_________,一下子变得清晰明媚起来,__________不由使人想到“东风吹开花千树,占断春光惟此花”的诗句。

①看到自然秀美的景色          ②感觉桃花簇拥的美妙快感   

③在迷蒙的烟雾中亭亭玉立      ④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 

⑤点染胭脂的春桃              ⑥桃花的笑脸

A、①②④③⑤⑥    B、 ②①③④⑥⑤    C、 ①②④③⑥⑤    D、 ②①④③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