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并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 村边杏花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并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 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 荷锄觇[注]泉脉。

归燕识故巢, 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 惆怅思远客。

注:觇,chān,窥视,偷看。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4分)                                                                 

(2)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请写出尾联的大意。(6分)(不超过50个字)

 

(1) (2)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社会论文阅读

用文化感染世界              

日前,国务院讨论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软实力再次成为一个热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规划的出台,十分具有针对性。

    过去,在我们的想象中,金融系统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的,没想到,一次危机就证实了它其实脆弱无比。相反,那些看起来“柔软”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这个时候却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如果不重视文化实力的展示,而一味地享乐,追求物质的满足,这样的民族当然是没有前途的。对于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在下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如何保证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们除了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制造”的能量,也要让他们认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我们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只有这样,中国才不是单一的中国,也不仅是物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创造新的文化形象。如果我们一讲到弘扬中国文化,就只知道向国外派曲艺团体去演出,那能把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充分表达出来吗?显然不行,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大众文化的输出。

    我们有些文化工作者还没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发展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文化产业的主力恰恰不是精英文化。文化总是要表达共性的东西,既然有很多人喜欢,那么,这种文化即便不是你所喜欢的,你也要学会尊重。有尊重,文化才有多元的发展空间。

    文化形象的创造需要亲和力。文化是用来交流的,而交流最适合的载体就是形象。日本、美国的一些文化符号之所以能渗透到中国小孩心里,正得益于此。可惜,我们现有的文化产业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里还停留在宣传说教的阶段,不去研究受众心理,不重视文化形象的独创性,这样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怎么能抗衡外来文化?

    此外,我们还需要正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开放更多的文化空间,同时容忍更多文化之间的差异,给文化一个更开放的天空,相反,就可能丧失一次文化发展的良机。我们还需要建设有影响力、有感召力的文化传播平台。假如我国也有几个像默多克新闻集团那样的大的传媒集团,有数十家、数百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中国的声音想不传播得更响、更远,都难。

1.下列关于用文化感染世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不重视文化实力的展示,那么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现在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

B、平常看起来“柔软”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在任何时候都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C、我们不仅仅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制造”的能量,也要让他们认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D、要想我们中国不是单一的中国,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中国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在下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如何保证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这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B、向国外派出曲艺团体去演出,是不能把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充分表达出来的。

C、国务院讨论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第一次成为一个热点。

D、日本、美国一些文化符号之所以能渗透到中国小孩心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形象有亲和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在世界舞台上诠释中国的形象,展现中国的民族精神,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大众文化的输出。

B、要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就要大力发展大众的文化、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

C、要想使文化有多元的发展空间,我们对自己不喜欢的文化也要学会尊重。

D、要想使中国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能抗衡外来文化,就要去研究受众心理,重视文化形象的独创性。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2.从句式特点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琳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严峻,为提高产品竞争力,我市几家企业决定携起手来联袂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品牌。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自己荐他来,又合伙劫他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B、老头儿看见它来到,知道这是一条毫无畏惧而且为所欲为的鲨鱼。

C、余秋雨20万假捐款事件的“真相调查”引发了公众对余秋雨捐款风波的持续关注,同时,也将慈善这个话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D、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或师焉,或不焉      或:有的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