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拌脚石 渗透(...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拌脚石        透(shèn)        债(niè)     命运多(chuǎn)

B. 闭门羹        迷(zháo)        挣(zhuài)   相为命(gēng)

C. 顶梁柱        骗(hǒng)    骜(jié)     长歌哭(dàng)

D. 楷油水        侵(zé)      账(shē)     茕孑立(qióng)

 

 C  A项,“拌”应为“绊”;B项,“揣”应读作chuài;D项,“楷”应为“揩”,“渍”应读作z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拥有温情。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杏  坛

李木生

 

孔子游乎缁帷之要,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父》

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景致。它是无尽头的路,延续并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它是火光熊熊的熔炉,锻造、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它是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江海。

我们已经无从确切地知晓孔子在中国设立第一座杏坛的初衷,但《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是向我们透露出了孔子与众多学子在教与学中所经历的无比的欢乐吗?

我想,那时的杏坛,肯定很小。在孔子简陋的家里,或在泗水边的林中,师徒席地而坐。“礼乐射御书数”、“文行忠信”的传授与探讨便会自由自在地开始或结束。在贫寒中奋发而起的孔子,在中国开辟出一种最为重要的事业:教育。整体处于失学状态的中国“庶民”,首次有了上学的机会;曾经荒芜的灵魂,有了生机盎然的栖息与成长的家园;冷酷而血腥的中国历史,也开始生长出人性的、温暖的情致。

孔子之前,中国该有着2500多年的文明进化史吧?他之后,转眼又是2500多年。他所筑起的那座杏坛,耸立在这5000年中间,烛前照后,熠熠生辉。“贫且贱”的孔子要教育出一批真正的人,说人话,做人事,为中国的百姓遗下接受教育、自掌命运的火种。

一个,两个,七十个,三千个。在那“学在官府”的年代,孔子在这个筑于民间的杏坛之上.教育出三千有用之才,是一个震古烁今的奇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孔子对学生子夏的嘱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怎样才算是“君子儒”?“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只有锻造起独立的人格,用充满理想、积极献身的人生态度和坚持真理、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心胸与胆量,去完美自已,改造世界,才是真正的“君子儒”。这就是杏坛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这些既是孔子对学生们的教导,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对一切不可一世的当权者呐喊出的独立宣言。杏坛,令世代知识分子有了与专制统治者分庭抗礼的底气与力量。

孔子有着山岳般的不容动摇的原则。这个原则便是以仁爱之心施仁爱之政。孔子在55岁时辞去司寇的高位离开鲁国,在列国一流浪就是14年。朽败的鲁国国君,无道的篡权者季氏,岂能代表祖国?他走得十分决绝。

在这14年的流浪生涯里,孔子与其说是在谋取行道的高位,向各国推销自己的主张,毋宁说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打造自己的杏坛——以饱尝苦难挫折的方式,以实践的方式,以亲历无道天下的方式,去教导、培养自己的学生。那辆吱吱嘎嘎总也不能安顿的牛车,不就是座流动的杏坛吗?

想想孔子师徒被困于陈蔡之间的野地里的七天七夜吧。没有粮食,没有水,一些学生病倒了。就在学生们迷惘、徘徊、甚至产生了不满的时候,孔子带领他们深入研讨,然后说:“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

细细想来,这座杏坛也是孔子的自我解放呢。他从这里掂出了自己重如泰山的人生价值,也从这里获得了自己生命里最长久也最真实的自由与欢乐。当他苦恼,当他失意,当他不容于天下的时候,这座杏坛和聚在杏坛周围的学生,不是让他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前行的力量。不是让他收获了发自灵魂深处的再生一样的喜悦吗?

有了这种快乐,有了这种自由,有了这种解放,孔子真正强大起来,心胸与眼界拓展得更加辽阔高远。困顿、磨难,还有那恶劣的环境和卑劣的国君,都已无足轻重。于是,孔子乘坐的牛车吱吱嘎嘎、信心十足地在中国大地上巡游开来。

正是借助这座杏坛,我才看清了那个温良恭俭让的孔子,其实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智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即使“累累若丧家之狗”,也保持着乐观与幽默。在那战争频仍、弱肉强食的时代,孔子与他的杏坛坚定地发出和平与仁爱的声音。他向着一个时代,向着一大群如狼似虎的国君,固执地说着“不!”他不仅自己说,还立起杏坛,培养出一批批的学生一起说。他教导自己的学生以“举一反三”的创造精神去学习,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去拯救无道的天下,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献身精神去追求真理,以“当仁,不让于师”的悲悯精神去温暖这个世态炎凉的人间。这唯一的反调,真正开启了其后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我们不是应当感谢为中国立起了第一座杏坛的孔子吗?

(原载2003年第6期《十月》,有删改)

 

1.文中两次提到孔子的“欢乐”,请概括其内容。

答:                                                                    

                                                                             

2.文章为何以“杏坛”为题?(6分)

答:                                                                     

                                                                            

                                                                            

3.请举例赏析本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                                                                    

                                                                             

                                                                            

4.为什么“应当感谢为中国立起了第一座杏坛的孔子”?请分条说明。

答: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3分,每空1分)

(1)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3)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4)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5)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6)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夫仁者,             ,已欲达而达人。(《论语·为政》)

(9)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雍也》)

(10)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11)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查看答案

 翻译下面句子。

(1)(4分)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2)(3分)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有见之;更也,人有仰之。(《论语·子张》)

                                                                            

(3)(3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孔丘得据土壤     土壤:土地

B.今之从政者而     殆:  懈怠

C.景行行止           景行:大路

D.大路学者之       宗:  尊奉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夫子道至大          ②夫道不修也

B.①吾为于此            ②凤兮凤兮,德之衰

C.①使知而必行          ②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

D.①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②当时则荣,没已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贤者 / 人之不我信也

B.今楚,大国也 / 来者犹可追也

C.昭王乃止/ 是吾丑也

D.孔子布衣 / 非楚之福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包围起来。

B. 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C. 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聘任孔子,认为孔子有本事,又有弟子辅佐, 如果让他拥有封地,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对楚国造成危害。

D. 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有关著作,并到了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流连不已。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