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如图(a)所示.

(1)试在图(a)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
和
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______
(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
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
D.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
(3)如图(b)所示是李明和张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F′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________.(填李明或张华)
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4.6cm,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一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弹簧的长度x,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钩码个数 | 1 | 2 | 3 | 4 | 5 |
弹力F/N | 1.0 | 2.0 | 3.0 | 4.0 | 5.0 |
弹簧长度x/cm | 7.0 | 9.0 | 11.0 | 13.0 | 15.0 |
(1)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作出F﹣x图线;____
(2)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劲度系数k=_____N/m:
(3)图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大于L0的原因是______.

某学生利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完成“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将重锤固定在纸带下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以下是该同学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计算过程,请填写其中的空白部分:


(1)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释放纸带,让重锤自由落下,立即关闭电源。
(2)取下纸带,取其中点迹清晰的一段标出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s1=2.60cm,s2=4.14cm,s3=5.69cm,s4=7.22cm,s5=8.75cm,s6=10.29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间隔T=0.02s。由纸带可知,重锤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题中相关物理量符号表示),代入数据,可得加速度a=____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画出下图中质量为m且均处于静止状态的A物体的受力示意图,重力加速度为g,并注明各力的符号。

如图,水平细杆上套一质量为mA的环A,质量为mB的球B用一轻绳与环A相连。由于B球受到水平风力作用,环A与球B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风力增大时,绳对球B的拉力保持不变
B. 球B受到的风力F大小等于mBgtanθ
C. 杆对环A的支持力随着风力的增大而保持不变
D. 环A与水平细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动车组由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拖车)编成一组。若动车组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从计时开始,通过第一个60m所用时间是10s,通过第二个60m所用时间是6s。不计动车组的长度。则
A. 动车组计时开始的速度为3.5 m/s
B. 动车组计时开始的速度为2.5 m/s
C. 动车组的加速度为1 m/s2,接下来的6 s内的位移为96 m
D. 动车组的加速度为0.5 m/s2,接下来的6 s内的位移为78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