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L1和L2为相同的灯泡,每个灯泡的电阻和定值电阻阻值均为R.电压表为理想电表,K为单刀双掷开关,当开关由1位置掷到2位置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L1亮度不变,L2将变暗
B. L1将变亮,L2将变暗
C. 电源内阻的发热功率将变小
D. 电压表示数将变小
如图所示是“嫦娥三号”环月变轨的示意图.在Ⅰ圆轨道运行的“嫦娥三号”通过变轨后绕Ⅱ圆轨道运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嫦娥三号”在Ⅰ轨道的线速度大于在Ⅱ轨道的线速度
B. “嫦娥三号”在Ⅰ轨道的角速度大于在Ⅱ轨道的角速度
C. “嫦娥三号”在Ⅰ轨道的运行周期大于在Ⅱ轨道的运行周期
D. “嫦娥三号”由Ⅰ轨道通过加速才能变轨到Ⅱ轨道
如图甲所示,导体棒MN置于水平导轨上,PQMN所围的面积为S,PQ之间有阻值为R的电阻,不计导轨和导体棒的电阻.导轨所在区域内存在沿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规定磁场方向竖直向上为正,在0~2t0时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导体棒MN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0~t0和t0~2t0时间内,导体棒受到的导轨的摩擦力方向相同
B. 在0~t0内,通过导体棒的电流方向为N到M
C. 在t0~2t0内,通过电阻R的电流大小为
D. 在0~2t0时间内,通过电阻R的电荷量为
天然放射现象中可产生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β射线是高速的质子流
B. 经过一次α衰变,变为
C. α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γ射线的穿透能力强
D.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某“太空粒子探测器”是由加速、偏转和探测三部分装置组成,其原理可简化如下:如图所示,沿半径方向的加速电场区域边界AB、CD为两个同心半圆弧面,圆心为O1,外圆弧面AB电势为φ1,内圆弧面电势为φ2;在O1点右侧有一与直线CD相切于O1半径为R的圆,圆心为O2,圆内(及圆周上)存在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MN是一个足够长的粒子探测版,与O1O2连线平行并位于其下方3R处;假设太空中漂浮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粒子,它们能均匀地吸附到AB圆弧面上,并被加速电场从静止开始加速到CD圆弧面上,再由O1点进入磁场偏转,最后打到探测版MN(不计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星球对粒子引力的影响),其中沿O1O2连线方向入射的粒子经磁场偏转后恰好从圆心O2的正下方G点射出磁场;
(1)求粒子聚焦到O1点时速度的大小及圆形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B0;
(2)从图中P点(PO1与O1O2成300夹角)被加速的粒子打到探测版上Q点(图中未画出),求该粒子从O1点运动到探测板MN所需的时间;
(3)若每秒打在探测版上的离子数为N,打在板上的离子数60%被吸收,40%被反射,弹回速度大小为打板前速度大小的0.5倍,求探测板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
如图甲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有一滑板,滑板上固定着一个用粗细均匀的导线绕成的正方形闭合线圈,匝数N=10,边长L=0.4m,总电阻R=1Ω,滑板和线圈的总质量M=2kg,滑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前方有一长4L、高L的矩形区域,其下边界与线圈中心等高,区域内有垂直线圈平面的水平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按如图乙所示的规律变化,现给线圈施加一水平拉力,使线圈以速度v=0.4m/s匀速通过矩形磁场,t=0时刻,线圈右侧恰好开始进入磁场.g=l0m/s2.求:
(1)t=0.5s时线圈中通过的电流;
(2)线圈全部进入磁场区域前的瞬间所需拉力的大小;
(3)线圈穿过图中矩形区域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