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

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B. 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

C. 铯原子核()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的结合能

D.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

 

ABC 【解析】A、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A正确; B、一重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要释放能量,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故B正确; C、铅原子核衰变成铯原子核需要经过衰变和衰变,同时释放出能量,铯原子核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的结合能,C正确; D、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故D错误。 故选:ABC。 【名师点睛】 比结合能:原子核结合能对其中所有核子的平均值,亦即若把原子核全部拆成自由核子,平均对每个核子所要添加的能量,用于表示原子核结合松紧程度; 结合能:两个或几个自由状态的粒子结合在一起时释放的能量,分散的核子组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结合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C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14N,半衰期约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14C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2850年

B. 12C、13C、14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 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

D. 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的衰变

 

查看答案

如图(a)所示,A、B为两块平行金属板,极板间电压为,板中央有小孔O和O'。现有足够多的电子源源不断地从小孔O由静止进入A、B之间。在B板右侧,平行金属板M、N长 ,板间距离,在距离M、N右侧边缘处有一荧光屏P,当M、N之间未加电压时电子沿M板的下边沿穿过,打在荧光屏上的并发出荧光。现给金属板M、N之间加一个如图(b)所示的变化电压,在t=0时刻,M板电势低于N板。已知电子质量为,电量为

(1)每个电子从B板上的小孔O'射出时的速度多大?

(2)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范围是多少?

(3)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的最大动能是多少?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长为L、高为h 、质量为m的小车停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视为质点)从曲面上离车面高度为h处由静止下滑,离开曲面后水平向右滑到小车上,最终物块滑离小车,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 =。求:

(1)物块滑离小车时的速度v1

(2)物块落地时,小车运动的总位移x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质量为m=2 kg的物体,在水平力F=16 N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若F作用t1=2 s后撤去,撤去F后又经t2=2 s,物体与竖直墙壁相碰,若物体与墙壁作用时间t3=0.1 s,碰撞后反向弹回的速度v′=6 m/s,(g取10 m/s2).求:

1)物体开始碰墙时的速度大小;

2)墙壁对物体的平均作用力大小;

3)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到碰撞后反向弹回的速度v6 m/s的过程中合外力的冲量

 

查看答案

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的规律(动量守恒定律):先安装好如图1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之后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1)上述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________

A.A、B两点间的高度差h1

B.B点离地面的高度h2

C.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1m2

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

(2)当所测物理量满足 ________________ 时(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还满足_________________时(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说明两球碰撞发生弹性碰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