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位于A、B处的两个带有不等量负电的点电荷在平面内电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实线表示等...

位于AB处的两个带有不等量负电的点电荷在平面内电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实线表示等势线,则(   )

A. a点和b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B. 正电荷从c点移到d点,电场力做正功

C. 负电荷从a点移到c点,电场力做负功

D. 正电荷从e点沿图中虚线移到f点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D 【解析】试题分析:等势线越密电场线越密,电场线越密表示电场越强,虽然ab两处电场强度的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由于场强是矢量,所以a点和b点的电场强度不同,故A错误;由于场源是负电荷,正电荷从c点移到d点过程中受到场源的电场引力,而远离场源运动,所以电场力做负功,故B错误;由于场源是负电荷,负电荷从a点移到c点过程中受到场源的电场斥力,而远离场源运动,所以电场力做正功,故C错误;正电荷从e点沿图中虚线移到f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所以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故D正确. 考点:考查了等势面,电场力做功,电场强度 【名师点睛】场强是矢量,故a点和b点的电场强度不同;根据电场力的方向和电荷运动的方向判定电场力做正功还是负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用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去吸引细碎的锡箔屑,发现锡箔屑被吸引到玻璃棒后又迅速向空中散开。对于这一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锡箔屑被吸引过程中会获得电子而带负电

B.锡箔屑被吸引过程中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C.迅速向空中散开主要是因为锡箔屑与玻璃棒碰撞导致

D.迅速向空中散开主要是因为锡箔屑与玻璃棒接触后带正电排斥所致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有长木板C,在C上左端和距左端x处各放有小物块A和B,A、B的体积大小可忽略不计,A、B与长木板C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A、B、C的质量均为m,开始时,B、C静止,A以某一速度向右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B与板C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物体A运动过程中,与物块B碰撞以前,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2要使物块A、B相碰,物块A的初速度应满足的条件。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高h=9m,图中AB的长度=9mBC的长度=6m,一质量m=2kg的物块在平行于斜面向上,大小为21N的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从A运动到B,当物块运动到B点时,将外力大小改为12N,方向不变,物块继续沿斜面向上运动到C,求:

1)物块从A运动到C的总时间;

2)选择合适的标度,画出物块A→C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

 

查看答案

如图1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装置图,图中A为小车,B为装有砝码的托盘,C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通过纸带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相连,计时器接50Hz交流电,小车的质量为,托盘(及砝码的质量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

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C.本实验应远大于

D.在用图像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作图像

 

2)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a-F图像,可能是图2中的图线______(选填)。

3)如图3所示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中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已标出,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由此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_______。(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

“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与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

1图乙中的F和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逻辑推理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实验中可减小误差的措施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两条细绳OB和OC要等长

B两个分力间夹角要等于90°,以便算出合力的大小

C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DAO间距离要适当,将橡皮筋拉至结点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