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如图所示为A、B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时间(x-t)图象.A质点的图像为...

如图所示为AB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时间x-t图象A质点的图像为直线,B质点的图象为过原点的抛物线,两图象交点C、D坐标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相遇两次

Bt1~t2时间段内B质点的平均速度与A质点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C两物体速度相等的时刻一定在t1~t2时间段内的中间时刻

DA在B前面且离B最远时,B的位移为

 

D 【解析】 试题分析:图象的交点表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即相遇,A正确;有图可知,时间段内B的纵坐标比A的纵坐标大,所以B在前A在后,时间段A的纵坐标比B的纵坐标大,A在前B在后,B正确;时间段内,位移-时间图象斜率表示速度,乙图线的切线斜率不断增大,而且乙图线是抛物线,有,则知乙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相等时刻为t1~t2时间段的中间时刻,C正确;当AB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此时A的位移为,D错误;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D。 考点:图象。 【名师点睛】位移时间图象表示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图象上的任意一点表示该时刻的位置,图象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交点表示相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做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伽利略巧妙的利用斜面实验来冲淡重力影响使得时间更容易测量,最后逻辑推理证明了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B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并归纳总结了牛顿第一定律

C卡文迪许将行星与太阳、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

D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电荷量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一辆质量m=2kg的平板车左端放有质量M=3kg的小滑块,滑块与平板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开始时平板车和滑块共同以v0=2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并与竖直墙壁发生碰撞,设碰撞时间极短且碰撞后平板车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但方向与原来相反平板车足够长,以至滑块不会滑到平板车右端.(取g=10m/s2求:

1平板车第一次与墙壁碰撞后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

2平板车第二次与墙壁碰撞前瞬间的速度v

3为使滑块始终不会滑到平板车右端,平板车至少多长?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质量M=2kg,长L=48m的木箱在水平拉力F0=66N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箱内质量m=1kg的物块恰好能静止在木箱后壁上;若此物块贴近木箱后壁放于底板上,木箱在水平拉力F=9N的作用下由静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时间t后撒去拉力,则物块恰好能运动到木箱前壁已知木箱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2,物块与木箱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是物块与木箱后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不计木箱壁的厚度、最大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物块可视为质点,取g=10m/s2,求:

1物块与木箱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拉力F的作用时间t;

3第二种情况下,整个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热量Q。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将直径为2R的半圆形导轨固定在竖直面内的A、B两点,直径AB与竖直面的夹角为600;在导轨上套一质量为m的小圆环,原长为2R、劲度系数 的弹性轻绳穿过圆环且固定在A、B两点已知弹性轻绳满足胡克定律,且形变量为x时具有弹性势能EP=kx2,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一切摩擦将圆环由A点正下方的C点静止释放,当圆环运动到导轨的最低点D点时,求:

1圆环的速率v;

2导轨对圆环的作用力F的大小;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所有轨道均光滑,轨道AB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0,A点距水平轨道的高度为H=18m;一无动力小滑车质量为m=10kg,从A点沿轨道由静止滑下,经过水平轨道BC再滑入圆形轨道内侧,圆形轨道半径R=05m,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D然后从水平轨道E点飞出,E点右侧有一壕沟,E、F两点的竖直高度差h=125m,水平距离s=26m不计小滑车通过B点时的能量损失,小滑车在运动全过程中可视为质点,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小滑车从A滑到B所经历的时间;

2在圆形轨道最高点D处小滑车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3要使小滑车既能安全通过圆形轨道又不掉进壕沟,则小滑车至少应从离水平轨道多高的地方由静止滑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