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如图所示,两条平行的金属导轨相距L = lm,金属导轨的倾斜部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如图所示,两条平行的金属导轨相距L = lm,金属导轨的倾斜部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整个装置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MN和PQ的质量均为m=02kg,电阻分别为RMN =1Ω和RPQ = MN置于水平导轨上,与水平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PQ置于光滑的倾斜导轨上,两根金属棒均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从t=0时刻起,MN棒在水平外力F1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以a =1m/s2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PQ则在平行于斜面方向的力F2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t=3s时,PQ棒消耗的电功率为8W,不计导轨的电阻,水平导轨足够长,MN始终在水平导轨上运动求:

1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

2t=0~3s时间内通过MN棒的电荷量;

3 t =6s时F2的大小和方向;

4若改变F1的作用规律,使MN棒的运动速度v与位移s满足关系:,PQ棒仍然静止在倾斜轨道上求MN棒从静止开始到s=5m的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量

 

(1)B = 2T;(2)q = 3C; (3)F2=-5.2N(负号说明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4) 【解析】 试题分析:(1) 代入数据得: (2) 代入数据可得: (3) 规定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对PQ进行受力分析可得: 代入数据: (负号说明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4)MN棒做变加速直线运动,当时, 因为速度v与位移s成正比,所以电流I、安培力也与位移s成正比, 安培力做功 考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牛顿第二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名师点睛】本题是双杆类型,分别研究它们的情况是基础,运用力学和电路、电磁感应的规律研究MN棒,其中对于感应电荷量,要熟悉一般表达式,知道△φ与棒的位移有关,对于功,动能定理是常用的求解方法,本题关键要抓住安培力与位移是线性关系,安培力的平均值等于初末时刻的平均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矩形线圈的面积为S,匝数为n,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轴OO′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当转到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的图示位置时 

A线圈中的电动势为nBSω

B线圈中的电动势为0

C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0

D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最大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50匝矩形线圈ABCD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线圈面积为05m2,电阻忽略不计线圈绕垂直于磁场的轴OO′以200rad/s的角速度匀速转动,并与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相连,变压器副线圈接入“220V,100W”的灯泡,且灯泡正常发光,熔断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矩形线圈ABCD通过中性面时穿过它的磁通量为零

B矩形线圈ABCD中产生的交变电压的有效值为500V

C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5:11

D副线圈最多能并联接入50盏“220V,100W”的灯泡

 

查看答案

图甲是小型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两极M、N间的磁场可视为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A为理想交流电流表,V为理想交流电压表内阻不计的矩形线圈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水平轴OO′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矩形线圈通过滑环接一理想变压器,滑动触头P上下移动时可改变变压器副线圈的输出电压,副线圈接有可调电阻R,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发电机线圈中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的示数为10V

B001s时发电机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

C若P的位置向上移动、R的大小不变时,电流表读数将减小

D若P的位置不变、R的大小不变,而把发电机线圈的转速增大一倍,则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将增大到原来的4倍

 

查看答案

如图,线圈abcd的ad长20cm,ab长10cm,匝数N=50匝,电阻不计,在磁感应强度B=T的匀强磁场中绕OO1轴匀速转动,角速度w=100rad/s,OO1轴通过ad且同时垂直于ad和bc,距ab的距离是距dc的距离的2倍线圈的输出端接单相理想变压器线圈,接在变压器副线圈两端的灯泡“10V,10W”刚好正常发光 

A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电压有效值为100V

B变压器原线圈中电流为1A

C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1

D通过灯泡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甲为一台小型发电机构造示意图,线圈逆时针转动,产生的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正弦规律图象如图乙所示发电机线圈内阻为1Ω,外接灯泡的电阻为9Ω,则 

A电压表的示数为6V

B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为4W

C在l0×10﹣2s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

D在05×10﹣2s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最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