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小车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图中A为小车,连接在小车后面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B的限位孔,它们均置于水平放置的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上,C为弹簧测力计,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再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

(1)该同学在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上,依次选取0、1、2、3、4、5共六个计数点,分别测量后5个计数点与计数点0之间的距离,并计算出它们与0点之间的速度平方差△v
2(△v
2=v
2-v
2),填入下表:
| 计数点 | s/cm | △v 2/m2•s-2 |
| 计数点0 | / | / |
| 1 | 1.60 | 0.04 |
| 2 | 3.60 | 0.09 |
| 3 | 6.00 | 0.15 |
| 4 | 7.00 | 0.19 |
| 5 | 9.20 | 0.23 |
请以△v
2为纵坐标,以s为横坐标在方格纸中作出△v
2-s图象.若测出小车质量为0.2kg,结合图象可求得小车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______N.(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该同学通过计算发现小车所受合外力小于测力计读数,明显超出实验误差的正常范围.你认为主要原因是______,实验操作中改进的措施是______.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在探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先计算出打下各计数点时的瞬时速度,为了求得小车的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对应的速度,用公式a=

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取其倾角θ,由a=tanθ,求出加速度
C.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然后求它们的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D.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象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刻,用公式a=

算出加速度
(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A、B、C、D、E、F为相邻的6个计数点,若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s,用刻度尺量得AB=1.50cm,EF=3.10cm,可估测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
2,由此可进一步求出打下B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
m/s.
查看答案
国际单位制中,库仑定律可写成

,式中静电力常量k=9×10
9N•m
2/c
2,若把库仑定律写成更简洁形式F=

,式中,r、F均为国际单位,由此可定义电荷量q一种新的单位,试用国际制中的基本单位表示电荷量新单位:______,新单位与库仑的关系为:1新单位=______
查看答案
质量为1kg的物体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其加速度为6m/s
2,则该物体从开始下落1m的过程中,动能变化了______J,机械能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了______J.(g=10m/s
2)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一轻弹簧直立于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从距离弹簧上端B 点h高处的A点自由下落,在C处小球速度达到最大.x
表示BC两点之间的距离;E
k表示小球在C处的动能.若改变高度h,则表示x
随h变化的图象、E
k随h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置于粗糙水平面上的一物体,在大小为5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4s后撤去该力,物体最终停止,整个运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物理量中,可以根据上述已知条件求出的有( )

A.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B.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大小
C.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D.整个运动过程的时间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