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的局部示意图,A处施以电刺激,B处电位计测膜电位变化,图乙为给予...

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的局部示意图,A处施以电刺激,B处电位计测膜电位变化,图乙为给予一次刺激,所测得的结果。据图回答

(1)图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_______的形式传导,其中,ac段曲线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结构①为_________,其内的信息分子是__________

(3)突触后膜④是一个神经元_________的细胞膜。

A.树突    B.轴突     C.细胞体  

(4)⑤表示能接受信息分子的________。信息分子与其结合后,最终会导致突触后膜______________

(5)若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处电位计_________(“能”或“不能”)测得膜电位变化。

(6)突触由甲图中的______________(填图中的数字序号)构成。兴奋只能由②传递到④,不能反向传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信号 Na+内流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A或C (特异性)受体 兴奋或抑制(发生电位变化) 能 ②③④ 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和曲线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明确突触的结构和类型;理解动作电位及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掌握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特点及途径。 (1)图乙是神经纤维兴奋时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其中,ac段是动作电位形成过程,曲线升高的原因是Na+内流。 (2)图甲中,结构①为突触小泡,其内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 (3)神经突触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两种,因此图中突触后膜④是一个神经元A树突部位或C细胞体部位的细胞膜。 (4)图甲中⑤是突触后膜上接受信息分子的(特异性)神经递质的受体,信息分子(神经递质)与其结合后,最终会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发生电位变化)。 (5)反射弧中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只能单向传导,分析图甲可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B,因此若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处电位计能测得膜电位变化。 (6)突触由②突触前膜、③突触间隙和④突触后膜组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兴奋只能由②传递到④,不能反向传递。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图甲中①为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⑤是突触后膜上接受(特异性)神经递质的受体;由②、③和④共同构成突触,兴奋在突触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因此甲图中兴奋只能由A→B。图乙中a点时神经纤维处于极化状态,ac段为去极化过程(即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cd段为复极化过程(即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de段为超极化过程,可据此分析答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图中 b=h+c+d+e+f+i

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 “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的能量属于d

D.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查看答案

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的原因是

A.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

B. 苔藓比地衣长的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C. 苔藓的生长比地衣快

D. 苔藓能够忍受极端的干旱环境

 

查看答案

蚜虫是农作物常见的害虫,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6月14日以后物种丰富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

B. 甲、乙种群分别表示七星瓢虫、蚜虫

C. 蚜虫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调查其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D. 7月12日26日,蚜虫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查看答案

下列哪项不属于群落的特征

A. 物种组成    B. 种间关系    C. 群落的演替    D. 种群的空间特征

 

查看答案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A. 血细胞计数法    B. 血细胞板计数法    C. 血细胞计数板法    D. 血小板计数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