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増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

下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増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増长曲线

B. 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保持“J”型增长

C. 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

D. 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

 

B 【解析】培养液中有营养物质,更换时间短种群因为营养丰富而发生数量增长,分析图可知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A正确。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不会呈“J”型增长,因为有空间的限制,B错误。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C正确。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应摇匀后再取出培养液进行计数,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查看答案

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胰岛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过程①不能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来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_

(2)与基因组文库中提取的目的基因相比,过程②的产物由于没有_______序列,便于进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用_________(试剂)可以检验该过程产物的化学本质。

(3)在体外得到大量DNA的PCR技术,与体内DNA复制的区别之一是反应温度不同。PCR中首先用95℃高温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而这一过程在细胞内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另外,PCR过程中使用的一对引物使大量扩增出的DNA片段具有_________________性。

(4)若⑥过程产生平末端,则⑦过程要用__________酶形成重组分子,C中标记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流程如下图:

(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生产酒精、培养酵母菌时,该水解产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_____________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________法或___________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玉米淀粉经酶解形成的葡萄糖可在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果糖。利用_______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利用PCR技术扩增葡萄糖异构酶基因时,需用耐高温的____________催化。PCR一般要经历三十次以上的循环,每次循环包括变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

 

查看答案

下表为某地区洪水泛溢期间几种小型植食性啮齿类动物数量百分比和遭猛禽捕食的频率(用猛禽吐出残食中出现的频率表示):

(1)调查表中各种群数量时,若标志物过于醒目,则调查结果与实际数量相比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差别”)。

(2)表中各种鼠的种间关系很可能为________,猛禽的存在会________(减缓/加剧/不影响)这种关系。

(3)洪水泛滥期,啮齿类动物往往集中于未被水淹的“小岛”上具有良好的隐蔽场所,不是被捕食,啮齿类动物能否到达“小岛”与其是否具有游泳本领和攀缘能力有关,从表中数据分析,拥有较强游泳或攀援的啮齿类动物最可能是___________

(4)当洪水退去后,该地区的群落会发生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杂种优势泛指杂种品种即F1(杂合子)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优于其亲本品种(纯合子)的现象。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稻品种即为杂合子。请回答:

(1)在农业生产时,杂交稻(F1)的杂种优势明显,但是F2会出现杂种优势衰退现象。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_______,受精后使F2出现一定比例纯合子。

(2)若水稻的大粒杂种优势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1A2)控制。现将若干大粒水稻杂交种平分为甲、乙两组,相同条件下隔离种植。甲组自然状态授粉,乙组在人工控制下进行严格自交授粉。若所有的种子均正常发育,繁殖两代后的甲组和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小粒所占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水稻的大穗杂种优势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B1B2C1C2)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都纯合时表现为衰退的小穗性状。若大穗杂交种(B1B2C1C2)自交一代后出现衰退的小穗性状的概率为1/2。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交叉互换。

(4)如果水稻的某杂种优势性状由n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每对等位基因都独立遗传。某杂交稻品种n对基因都杂合,而其后代n对基因都纯合时才表现衰退。该品种(F1)自然状态下授粉,第二年种植时(F2)表现衰退的概率为_________,由此推断:杂合等位基因对数越多,F2杂种优势衰退率越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