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图表、图片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期农业税...

历史图表、图片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1)从材料一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主要政治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1)国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4分) 特征:税收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4分) (2)政治特征:图1: 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图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图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分) 发展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3分) 【解析】 试题(1)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的经济相关知识点。考查准确解读图片材料和知识运用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到国家经济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第二小问分析当时经济发展特征,时间是明朝中期,从税收来看仍然是农业税为主体,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缓慢发展。 (2)本题考查中国政治发展相关知识点。第一小问从材料获取,图一展示的是秦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二展示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图三展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小问分析归纳趋势,通过三则图片的分析即可得出,中国的政治从专制走向民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关于“海权”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墩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我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

材料二  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材料三  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热度不断升温。……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权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摘自《环球》杂志《中国精英海权意识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从历史和国际法的角度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要指出中西方海权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据此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关键是什么?

 

查看答案

爱因斯坦曾应日本改造社邀请赴日本讲学,来回两次途经上海,受到上海各界和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就是在上海,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获得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瑞典驻上海总领事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通知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此次获奖的科研成就对于人类的重大贡献在于(  )

A.使人类深刻地了解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B.让人类发现了更远的天体

C.提供了新的宇宙起源的解释

D.深入改变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A. 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B. 发展为福利国家

C.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查看答案

“该计划根据施政纲领的精神编制,内容庞大而复杂,其中有四根支柱,那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严格控制通货流量。该计划的精髓也被概括为‘三砍一稳’”。该计划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二战”爆发,建立战时体制的需要

C.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

D.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地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A.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C.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