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近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创始人...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梁漱溟,近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中国传统官宦之家、诗书礼乐之家。其人生思想前后分为三期:“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1907——1912——“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1912——1921——“中国的儒家思想”(1921年以后)。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他本人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及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张,也不赞同中西文化相互调和的论调,认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的中西文化争论。

——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中国思想界讨论“中西文化竞争”时,“梁漱溟之问”引发思考。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1)态度: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 评价:粱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也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的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 (2)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 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人;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等方面说明其态度。再从资产阶级的探索、知识分子爱国情怀、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等方面评价梁漱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本题据材料“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文化氛围宽松、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等方面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癸卯学制”颁行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中期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61年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主张。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9年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19世纪晚期

1881年,开平煤矿投产。

1897年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版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宣告完成。

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贸易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20世纪初

1901年清廷改革兵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00年英国工党成立,成为与保守党相抗衡的两大政党之一。

1912年意大利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为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傳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美国人不愿菲律宾加入联邦,但亦不愿派总督去统治,因派总督就成为帝国了。……所以今天苏维埃说美国帝国主义,其实是名实不相符”。美国人当时不愿派总督去统治菲律宾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国国内矛盾尖锐,无暇他顾

B.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C.违背美国立国的民主精神

D.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