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摘自《中华文化史》(上)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51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摘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1)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中,两个时期“改变组织方式”分别是指什么?说明后一种“改变组织方式”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了西方国家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特点?

 

(1)主要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和寄生性。 影响: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 (2)毛: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积累了所需的原料、资金。 (3)新变化:建立“福利国家”。 特点: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以养老和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等等。 【解析】 (1)主要原因:根据“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结合所学,可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和寄生性等角度分析总结。 影响:根据“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得出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根据“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得出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 (2)毛:根据“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得出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邓:根据“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得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积累了所需的原料、资金等角度分析解答。 (3)新变化:根据“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养老保险制度”等得出建立“福利国家”。 特点:根据“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农民老年救济法》”得出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根据“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体系”得出以养老和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根据“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得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消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折射出时代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实际上,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尼尔·弗格森《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三中“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

材料四  1978-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2009国家统计局报告

(4)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的哪些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农民消费支出的迅速增加?

 

查看答案

政治民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其中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了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史》

材料三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出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变化历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

时期

概况

鸦片战争前

由礼部兼理对外礼仪;由理藩院兼管对俄外交。

鸦片战争后

1861年,应西方列强的强烈要求,清政府成立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除负责办理与列强的外交外,还负责通商、铁路等洋务项目。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

 

——摘编自《中国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等

材料二  1949年4月周恩来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

——摘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三  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致力于地区稳定、安全和发展,同1955年为对抗“北约”而成立的“华约”有质的区别。上合组织……同当初那个受苏联主宰并拥有强大超国家机构的“华约”大相径庭。

——摘自《新民周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凸显务实合作》

(1)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从中反映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一趋势?

(2)概述材料二中周恩来的外交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些外交方针体现了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上海合作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在性质上的不同。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离骚》是古典文学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B.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C.“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中国画的特点

D.“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查看答案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