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观点一:赞同内藤湖南的观点。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于皇权有着明显的限制和制约,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势力仍然较为强大,科举制虽然建立,但是仍待完善。到了宋代,君主专制得以加强,另外伴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平民政治逐渐兴起,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从经济上来说,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品交易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这些都是前代没有出现过的现象。文学上,在唐代,诗歌更多的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过于政治化。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学样式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 观点二:反对内藤湖南的观点。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二者没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从经济上来说,宋代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从思想文化来讲,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在唐宋两代都占据统治地位。文学世俗化只能反映出少量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而不能代表整个中国。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从社会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封建社会,并无绝对差异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炼出观点并表明态度,该观点和态度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观点”,依据材料信息“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得出: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态度”,赞同、质疑、反对均可,一般我们选择自己容易得分的态度。“评析”,如果赞成该观点,则运用唐宋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变化的史实;如果反对,则运用唐宋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史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也改写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在意大利,民族主义者对民族主义思想的成功宣传使得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的信念深入人心,“19世纪的整个意大利民族运动也以复兴命名”。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将希望寄托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战胜奥地利。匈牙利摆脱奥匈帝国赢得独立;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脱离土耳其取得完成独立。民族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民族主义者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延伸,视为抵抗外来敌人的守护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英国、俄国、法国以及新独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新帝国主义成为了新民族主义的表现”。

——赖海榕黄玉桃《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材料二  早在孙中山青少年时期,他认为满洲人强加的留发辨是一种耻辱。从兴中会组建到同盟会创立,他一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革命宣传,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要推翻满洲人掌权的政府,重建汉族人掌权的政府。随着孙中山对时局的认识,他提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我们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同时明确表示,“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指出革命不专在排满,还要废除专制和创造共和。孙中山把少数掌握政权的满洲统治者与一般满洲人民加以区别,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他们不是把帝国主义看作是革命的最主要的敌人,却极力项外国侵略者表白:反满绝不是排外,力图避免刺激帝国主义强盗,幻想帝国主义会同情和支持。

——丁爱玲《初探孙中山之民族主义》

(1)结合材料一,归纳概括19世纪下半期的民族主义发展对欧洲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从革命目的角度指出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及其缺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查看答案

针对“现代化是否导致西方化”的问题,美国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希腊和罗马古典文明的遗产、天主教和新教、欧洲语言、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分离(或称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主义、代议机构、个人主义等西方文明核心的体制、实践和信念方面是西方文明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其他的文明具备的。下列对亨廷顿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会导致西方化

B.平等、开放、包容是各国文明的共同特征

C.各国的发展道路依附于本国的历史传统

D.西方文明的价值在于其发展的普遍性

 

查看答案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次知识革命,主要依赖于人的知识创造,超越了有型的物质资源。美国通过知识开发和利用,一系列脱离传统工业制造范畴的高新技术和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加快了创造财富和资源的速度。苏联守着传统的工农业,和美国创造财富速度相比,犹如老牛拉慢车。材料说明了

A.经济结构的落后制约了苏联国力的提升

B.苏联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机

C.教育的落后是苏联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历史必然

 

查看答案

如图是从1929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重大历史事件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图(横向数轴表达的是年份,纵向数轴代表的数据)。依据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

C.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D.经济体制创新是美国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