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以“穷理”;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以“穷理”;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根本改变了对天理的认知 B.不利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C.强调了自我的主观作用 D.强调了客观环境的作用

 

C 【解析】 朱熹的理学研究方式注重外在的形式,而王阳明的心学注重内心的反省,这一变化说明心学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C正确;心学属于理学的思想范畴,不是根本改变了对天理的认知,A错误;强调自我主观作用有利于思想解放,B错误;心学强调的是内心的反省,不是强调客观环境的作用,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晋顾恺之是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下列哪一幅画是他的名作

A. B.

C. D.

 

查看答案

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根本原因在于董仲舒的新儒学

A.适应了加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B.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D.配合了“无为而治”的需要

 

查看答案

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明确指出,《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的诗歌有十多首,比如《信南山》、《甫田》、《大田》等,叙述了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农业生产受到重视

C.农业技术相当发达 D.浪漫主义是文学主流

 

查看答案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上述思想主张折射出的突出特征是

A. 春秋战国变革时代

B. 儒道法融合的思想

C. 各派对社会的诉求

D.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查看答案

汉语是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书面语,各地区的中国人所说的方言颇为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不妨碍交流,这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这反映出

A.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B.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

C.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

D.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