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根本原因在于董仲舒的新儒学
A.适应了加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B.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D.配合了“无为而治”的需要
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明确指出,《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的诗歌有十多首,比如《信南山》、《甫田》、《大田》等,叙述了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农业生产受到重视
C.农业技术相当发达 D.浪漫主义是文学主流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上述思想主张折射出的突出特征是
A. 春秋战国变革时代
B. 儒道法融合的思想
C. 各派对社会的诉求
D.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汉语是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书面语,各地区的中国人所说的方言颇为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不妨碍交流,这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这反映出
A.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B.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
C.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
D.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自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遭遇多次波折,但经双方的努力两国关系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时间 | 中美关系 |
20世纪初 | ① |
抗日战争时期 | 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
解放战争时期 | 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年代 | 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
1972年 | ② |
1979 | 中美正式建交 |
20世纪80年代 |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它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 |
20世纪90年代 | 在90年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中美关系又经历了三次大落大起,但依然在跌宕起伏中稳步向前。 |
——摘编自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等
(1)根据表格提示填写①的内容,并说明内容①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影响。填写内容②,并说明内容②的影响。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两国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
民主政治是工业化时代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中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得尤为重要。
材料一 自近代以降,很多仁人志士都满怀热忱,试图在中国实践民主。先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知识分子,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紧接着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果以失败告终。1921年,中共的成立将先进的理论与先进的阶级结合起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有了思想武器、阶级基础和政党领导。……民主革命胜利后,以民主的方式建立民主的国家,享有人人平等的民主治国理念深入人心。新中国的成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拉开了序幕,也为全面系统地进行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民主实践探索,加上“两会”的胜利召开推进了民主的建设,新中国从内容和形式上都逐步实现了政治秩序的重构,确立了民主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民主建设的主线,较好地解决了一个新的国家在民主建设方面所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整理自刘焕明《近代中国的民主之路与历史经验》
材料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在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也踏上了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理论,在现实中取得了丰硕的民主成果。在中国民主实践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财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成功实践落实发展的根本保证。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以社会主义法治为前提,社会主义法治以社会主义民主为保障。
——刘焕明《近代中国的民主之路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初期“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逐步实现了政治秩序重构”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