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间“臣民对尽忠与尽孝的孰先孰后问题,并没有先忠后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间“臣民对尽忠与尽孝的孰先孰后问题,并没有先忠后孝的一致观念”,而“清朝人的概念是君恩大于亲恩,先尽忠后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

材料二  太仆寺卿正霍子衡要儿子从死,理由是:“吾国之上卿,君亡与亡。吾今从君,汝曹亦当从父。”其长子亦以为“父死君,子死父,奚为不可?”

—摘编自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

材料三  对父子一伦的考察,却使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你不难读到读书人笔下的妻、妾,或含蓄或一往情深,却难以读到儿子笔下形神兼具的父亲。由此也不难推想父子这一种关系的“压抑性”。

—赵园《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士大夫在忠、孝抉择问题上的主流态度及其产生的思想源头。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该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遭遇“困难”。

 

 

(1)态度:先忠后孝,天经地义。 思想源头:程朱理学是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2)因素:儒家思想抑制父子人伦,儿子受制于其家庭角色,不敢、不宜、不便书写尊长。 (本题从儒家思想的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君恩大于亲恩,先尽忠后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归纳为先忠后孝,天经地义;第二小问,程朱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理学的作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由材料“你不难读到读书人笔下的妻、妾,或含蓄或一往情深,却难以读到儿子笔下形神兼具的父亲”反映儒家思想抑制父子人伦,儿子受制于其家庭角色,不敢书写尊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 李贽    B. 孟子    C. 朱熹    D. 王守仁

 

查看答案

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A. 道德修养

B. 君主专制

C. 科学真理

D. 经世致用

 

查看答案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A. 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 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 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 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查看答案

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这说明王阳明

A. 重视道德修养

B. 强调格物致知

C. 倡导知行合一

D. 主张人性本恶

 

查看答案

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理学成为“显学”主要是因为其

A. 适应君主专制加强需要

B. 受到朱熹完善达致成熟

C. 吸收佛道思想更为系统

D. 强调格物实现内心修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