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A. 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 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

C. 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 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B 【解析】 材料“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反映出当时政府抱怨“儒”生过于迂腐,这体现出儒生参政并非一帆风顺,故B项正确;汉代中央当然真正掌握选官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并非崇尚空谈,也被社会尊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生参政问题,不是独尊儒术的问题,故D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这一主张实施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儒家官学地位得以巩固    B. 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正统

C. 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D. 阻碍了其他思想的流行

 

查看答案

荀子认为,自然界出现的诸如“星坠、木鸣”等特殊现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而“人妖(妖)”这种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则“可畏也,而不可怪也”。荀子在此表达出

A. 对天道自然的敬畏之情

B. 对自然异象的高度重视

C. 对天人关系的理性思考

D. 对天人感应思想的认同

 

查看答案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 其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 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 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查看答案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 形成于西周时期

B.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