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C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 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 形成于西周时期

B.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 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正月

命女红趣织布

二月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三月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六月

命女红织缣缚

八月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十月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A. 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 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 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D.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爱惜原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茧丝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

B. 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 造纸术未能满足大众消费

D. 制丝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查看答案

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度,几乎涵盖了当时各个手工业部门。这实际上反映了

A. 官营产品的盗卖严重    B. 官营产品难以保证质量

C. 官营生产的管理严格    D. 国家注重垄断市场经营

 

查看答案

“君有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私藏积而逆节之心作。夫不早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伤必多矣。”面对这一问题,汉武帝的针对性措施是

A. 镇压叛乱

B. 察举人才

C. 盐铁官营

D. 统一货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