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我当时的决心就是,管它倒霉不倒霉……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我当时的决心就是,管它倒霉不倒霉……只要大家能吃饱饭就行,哪怕能吃一顿饱饭,拉去杀头也就满意了。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

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还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字样,而这18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偷偷摸摸想走得更远。

材料二昨天与今天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此后,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

材料三发展与包容农民工外商中国现代化上海的先机与气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小岗村搞“包产到户”是偶然还是必然。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的自身优势。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三中四个词语以“发展与包容”为主题写一则寄语。(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左右。)

 

(1)观点一:是偶然。因为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生存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观点二:是必然。因为长期以来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已经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农业经营方式也迟早会发生变化。 观点三: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的理由参见观点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观点二。 (2)近代以来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海位于长三角中心位置,具有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以及产业优势;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奠定了基础并积累了经验。 (3)例:上海以她兼容四海的气度,抓住改革开放的先机,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积极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为中国现代化探索出了中外合作共赢,城乡共同致富的新模式。 【解析】 (1)由材料一中“只要大家能吃饱饭就行”、“……大字不识的农民,……想走得更远”等,结合所学,可从最初“包产到户”的目的上来分析偶然性;由材料一中“人民公社……稳定不变”等,结合所学,可从当时的政策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包产到户”发生的必然性。 (2)由材料二中“……被辟为通商口岸”、“……四通八达之交……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结合所学,可从历史基础、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自身优势。 (3)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时要结合时政热点,抓住上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我国深化改革的推动作用,如:上海以它兼容四海的气度,抓住改革开放的先机,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积极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为中国现代化探索出了中外合作共赢,城乡共同致富的新模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在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

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的主体。

多年来,随着农民工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条件得到改善,生活也越来越好,有的还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当了老板。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2)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历史性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其变化。

(3)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网是1994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创办的公益网站。为纪念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请为论坛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字数不得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上总结时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材料二邓小平在全面、深入地观察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后,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三邓小平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

请回答:

(1)归纳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基本思想主张。

(2)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践这些思想主张的。

 

查看答案

陈云同志在总结我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A. 反腐倡廉

B. 反对官僚主义

C. 反浪费

D. 反贪污

 

查看答案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是哪次会议的召开

A. 中共十三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查看答案

19933月到1998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部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活动主要有利于

A. 保障私营经济合法地位

B. 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C.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D. 搭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