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C 【解析】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是农民自发改革实验,农村乡镇企业异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体现,两者突出的农村改革,无关对外开放,排除AB;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拉开,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选C;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表现,无关对内改革,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在华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具有代表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传教士来华始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他们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实在太远,他们率先在中国办起了教会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鸦片战争后,他们先后在广州、宁波、福州、上海等地创办教会学校。19世纪60年代,中国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有许多都效仿教会学校。此外,全国各地兴办的新式私立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程式,也仿效教会学校。

1838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撰写一部名为《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的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来源、组织与功能作扼要叙述,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增补的有关美国的材料,几乎三分之二来自这部书。1866年,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完整的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问世,清政府中央和各省以及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与外事有关的各级官员均获得此书。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翻译和出版的书籍的数量没有精确的统计,但属于自然科学著作的为数不少,如介绍西方科技的《格物入门》《格物测算》《地学浅释》和大量的西医西药书籍。

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当推裨治文的英文报刊《中国丛报》。该报在其创刊号中,毫无掩饰地指出其主要宗旨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出版《中国丛报》广泛了解中国各种情况,中美《望厦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就是根据该报提供的情报拟定的。19世纪下半期,传教士主办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要算介绍西学的《万国公报》。康有为、梁启超的许多主张出自于那里,连光绪皇帝也阅读《万国公报》。

—摘编自梁碧莹《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传教士来华从事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并说明西方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对近代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分别做出简要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

 

查看答案

(题文)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

A. 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

B. 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

C. 列强对《辛丑条约》赔款的分配有分歧

D. 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

 

查看答案

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 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 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 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 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