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B 【解析】 根据题干中出现的“取消租、庸、调”“大历十四年”“两税户”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题干中描述的是唐代杨炎的两税法。两税法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而非实物,因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上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任意征税,导致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两税法的出现,在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条件下,按照资产的多少来征税,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两税法实施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但由于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也就无从谈起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故C项错误。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

A. 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 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查看答案

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C. 世家大族趋于消失

D.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据此绘制下表。

入仕途径

科举入仕

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这说明唐代

A. 文官政治的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 选官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查看答案

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 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 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 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查看答案

(题文)《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

A. 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B. 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 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D. 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