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据此绘制下表。 入仕途径 ...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据此绘制下表。

入仕途径

科举入仕

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这说明唐代

A. 文官政治的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 选官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C 【解析】 根据表格反映的入仕途径有“科举制”“胥吏出职”“开国功臣与降归”“门荫”等来看,入仕途径多样,说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仕途,参与政治,即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 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 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 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查看答案

(题文)《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

A. 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B. 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 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

D. 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查看答案

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这反映了该时期

A. 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 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

C. 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 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

 

查看答案

选修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原因

材料二  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玫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题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